近年来,蚌埠坚持生态优化、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立足自身优势,奋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努力建设幸福蚌埠。
“靓淮河”工程
让城市靓起来
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蚌埠因淮河而生,因铁路而兴。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水利、市政工程的建设,淮河两岸景观特别是北岸面貌焕然一新。淮河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蚌埠市内河,拥河而立的生态绿色城市初具雏形。但淮河沿岸的交通、生态、景观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尚有差距。
2021年起,蚌埠市就将“靓淮河”列为全市六大工作主线之一,提出打造“相看两不厌、最美淮河岸”的城市会客厅。“靓淮河”是全市人民关心关注的系统工程,也是蚌埠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
据了解,“靓淮河”工程西起荆涂淮河大桥,东至长淮卫淮河大桥,全长26公里,总投资过百亿。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投资超过50亿元。
蚌埠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蚌埠发展大局和群众福祉,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长远发展。
在“靓淮河”工程推进中,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多次赴现场调度“靓淮河”工作,并指出要利用好蚌埠市丰富的淮河文化、铁路文化、工业文化等资源,精心设计、充分展示蚌埠的历史文化元素,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健身去处,打造更多的“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提升蚌埠文化旅游的影响力,早日打造出“堤固、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国家级幸福河湖示范段。
大洪山林场生态修复
让矿山绿起来
春日的午后,置身于大洪山林场,到处是绿意葱葱、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里昔日还是炮声隆隆、满目疮痍的荒山秃岭。
大洪山林场曾经满山植被,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山区周围聚集起以开山采石为业的工矿企业,毫无规划地私挖滥采,造成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留下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山上寸草不生,让人看后触目惊心。光头山、蚂蚁山、焦山、大白山、面山、大峰山、小峰山、蜈蚣山等山头甚至永远消失了。
2017年3月起,蚌埠市打响了大洪山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关闭石料加工厂、拆除违法建筑、整治废弃矿山、开展植绿复绿,各级投资8000万元完成了环境整治造林6100亩、种花1200亩、种草420亩,荒山再度披上了绿装。
经过“十三五”的不懈努力,大洪山区域及周边环境终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满目疮痍转变为生机盎然。2020年5月,大洪山国有林场被安徽省确定为“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
大洪山复绿后,又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2020年,大洪山招商引资引入安徽国裕生态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徽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预计将投入资金18.5亿元用于建设康养小镇,计划2023年建成。根据可研报告,项目约10年收回成本,盈利能力每年亿元左右。
未来,大洪山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场”战略,以“生态优先、加速崛起、富民兴场”为主线,以构建林相优良、景观优美、功能健全的森林康养林为主体,积极探索省级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发展模式,完善废弃矿山市场化生态修复模式;创新林业经营机制和投融资方式,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大洪山林场建设;统筹谋划中草药种植、花草果木、森林康养、文旅拓展、运动健身、动植物生态园、科普研发等功能布局,带动周边百姓致富,实现不开山也能致富,全面提升大洪山区域生态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努力把大洪山打造为四季可观花赏叶,月月可鲜果采摘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生态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好蚌埠新发展格局贡献大洪山力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