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高铁通过轨道上方的网线获取电力。而在地铁隧道中,电客车也是通过轨道上方被称为“接触网”的导线取电。为了保证地铁正常运行,有一群地铁“蜘蛛侠”不分昼夜地守护着它……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的90后接触网工程师孙志便是其中一员。
追寻儿时梦想 变身地铁“蜘蛛侠”
即将迈入“而立之年”的孙志出生在皖北。“家门口经常能看到那种冒烟的蒸汽列车在铁路上奔跑,然后就很好奇列车究竟是怎么跑起来的……”带着儿时的好奇心,孙志加入了合肥地铁订单班,选择了接触网专业,并通过层层选拔,正式入职合肥轨道集团。
接触网是直接为电客车提供电能的输电线路,没有接触网,电客车根本跑不了。“尤其是高架线接触网,暴露在离地面20多米的高空之中,经受着高温、雷电、暴雨、大风等各种恶劣天气的影响,可能遭遇的意外情况数不胜数。”孙志的工作便是带领工友们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抢修,保证接触网零故障、零隐患。
守护地铁1号线 七天七夜不离岗
接触网作业具有“三高”特点:高压、高空、高危。地铁列车白天要正常运行,接触网的检修大部分工作经常在夜里24点至次日凌晨4点之间进行。而在白天,地铁正常运行时,部分接触网工作人员也得随时待命,以应对地铁可能出现的“断线”等突发状况,保证地铁正常运营。
“断电、穿戴绝缘设备、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尽管这些动作已操作了无数次,但孙志仍然会认真提醒工友。按照分工,有些工人需要爬上登高车,快速对接触网进行检修和调整;有些工人则在下面保护着梯车的稳定和梯车上作业人员的安全,同时缓缓地推行登高车到下一处检修地点。
“相对于隧道里的刚性接触网系统,户外的柔性接触网更难检修。”孙志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地铁1号线开通前期,7、8月的气温差不多都是30多度,而接触网支架的表面温度能达到50多度。”为了保证1号线在规定时间内投入运营,孙志和工友们连续奋战了7天7夜,“吃在工班,睡在工班……当时工班里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工班就是家’。”
地铁1号线全长将近28公里,孙志和工友们每天分别从1号线两端出发巡检,然后走到中间,再各自返回。“也就相当于走了一个全线的长度。”类似的工作流程,在地铁正式运营后,也成了工作常态。
一丝不苟 拧螺丝精确到0.01毫米
地铁一站路一般不到两分钟就能到达,但孙志和工友巡检时,大约要20分钟才能走完这段路程。因为每一次巡视检修,都是一次精细排查故障的过程。孙志以拧接触网上的螺丝为例,“并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拧紧就行,而是要通过专业设备,将这个动作精确到0.01毫米,不能有一厘一毫的差距。”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孙志会随身携带一支红色油漆笔,在设备螺丝上做上只有他们能看懂的标记。“如果下次检修时标记没有变化,就证明设备符合运行标准;如果这个标记有变化,就要重新检修。”
在日复一日的检修工作中,孙志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先后研发出“U型托板”辅助工具、“多功能稳定升降梯”、“轨道交通接触网承导结构高度调节装置”等多种实用设备,不但提高了检修精准度和作业效率,也更好地保障了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与此同时,孙志还完成了从技术员到工程师的“蝶变”,并获得了“安徽工匠”的称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通讯员 李丽媛 李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