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2年05月21日
美丽安徽
第04版:

不当领导当“乡贤”!

5月20日,合肥市71名不再担任实职、平均年龄58.4岁的党员干部将开启3年“乡村振兴指导员”任期,以多年工作经验、能力和人脉助力乡村振兴。这已经是合肥市第二次选派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村任职。

这不由让人想起中国古代政治中官员退休后的“还乡”传统。不少退休后回到乡村的官员都被列入“乡贤”行列,他们受人尊重,有能力对乡村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明代名臣、学者魏骥在致仕后“与里人稠处,教子孙孝弟力田,增堤浚湖,捍御灾患,四方仰德”;明成化、弘治年间的户部尚书李敏致仕后,在家乡紫云山麓修建书院,教育乡民;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已退居乡里的洋务派官员薛焕联合各地乡贤乡绅,共同上书四川总督吴棠与学政张之洞,力争其支持办新式学校,最终通过民间筹资,创建四川大学前身之一的尊经书院。

这些退休官员的嘉言懿行,是中国知识分子“修齐治平”之道的注解,也是一种制度补位——退休官员们扮演上传下达、为当地百姓代言、与政府沟通的重要角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构建了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治理结构。

从这个角度出发,合肥在全国率先推行的“退出领导岗位党员干部到村任职”,是一种立足于“乡村振兴”的制度创新,也有历史传承的基因。

乡村振兴,有效整合资源尤为关键。在向乡村注入土地、资金、产业等政策之后,执行政策的人才成为乡村最饥渴的需求。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

继大学生“村官”、返乡企业家之后,让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也加入进来,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这些善谋善断的“老同志”天然是“新乡贤”的最佳人选。他们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开阔的眼界,有广泛的人脉,有号召力也有行动力,对政策的把握和实事的推动都驾轻就熟。他们能尽力弥合城乡差距,也能连接起中国乡村那绵长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现实关照。

如果说近代乡贤制度的衰落是社会变动的结果,那么现代乡贤制度的复兴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并注入新内涵。可以预见的是,“新乡贤”们正在悄然改变基层的治理模式,这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回归。安徽商报融媒体评论员 梁巍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2-05-21 2 2 安徽商报 c906129.html 1 不当领导当“乡贤”!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