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9年将每年的5月5日定为“世界手卫生日”。2022年世界手卫生日的主题:安全而团结,请清洁您的双手“Unite for safety,clean your hands”。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都离不开双手,但是手部却是细菌滋生的聚集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证手部的卫生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相信可以给您的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
什么是手卫生?
最先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提出,在医疗机构倡导手卫生,因调查研究发现正确的手卫生措施可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手卫生主要是指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洗手主要是利用流动水、普通肥皂或者洗手液揉搓双手,去除手部的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在卫生手消毒中主要是利用手消毒剂进行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外科手消毒是指外科手术前医护人员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揉搓冲洗双手、前臂至上臂下 1/3,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前臂至上臂下 1/3 暂居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手部常见的细菌有哪些?
在手部中常见的细菌主要包含了常居菌和暂居菌。前者是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摩擦清除,如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属、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当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能引起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通过定期的洗手可以减少细菌的数量,无法完全清除成为人体皮肤的永久“居民”。后者是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获得,可通过手传播,例如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暂居菌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大多数细菌可以通过洗手或者执行卫生手消毒进行去除。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人认为细菌是看不到的,所以在各个场所中并没有注意自己的手部卫生,然而看起来非常干净的时候,手部很有可能携带大量致病菌,这些细菌会从手上悄悄地转移到身体中,或者传播给身边亲近的人,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表明,30%~40%的耐药菌感染是由于手卫生不当导致的。微生物可以在光滑的物体表面存活20分钟左右,一些细菌、病毒以飞沫的形式在空气中进行传播,比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等,在门把手和电脑键盘中的存活时间高达两个小时以上,每20分钟大多数细菌可以繁殖一代,例如在中午12点,如果有某个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到了晚上7点左右可以增至1,000万个,增长速度非常惊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手部卫生的重视,以此来保证身体的健康。
如何保持手卫生?
1.配备手卫生设施
在社会的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大型商场、车站码头、机场等设置了流动水、不同高度的水龙头,有的是感应的或脚踩等非直接接触式的,同时配置洗手液、干手纸/干手机,方便人们进行洗手,提高了手卫生的依从性。
2.手卫生指征
在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或进行手消毒:戴口罩及摘口罩前后、戴手套前后、护理患者前后、外出归来、无菌技术操作前、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准备食物前、用餐前、接触公共物品后、上厕所前后、接触口鼻分泌物、痰液和唾液、血液体液后等。
3. 执行手卫生
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进行洗手,不具备洗手条件时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手部卫生管理的重视,并且还需要选择洗手液,使手卫生效果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在选择洗手液时不一定非要选价格昂贵的,应选择不易过敏适合自己皮肤的;如选择固体肥皂,一定保持干燥(因试验表明潮湿的肥皂会滋生大量的微生物)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清洁效果。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定期进行洗手,例如在吃饭之前和吃饭之后,或者是在从公共场所回到家中时需要进行洗手。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较强的防护意识,尽量少接触公共设施,避免由于手部携带细菌而导致疾病的传播,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认知,正确的进行手部卫生,从而为个人防护提供重要的基础。
4.正确洗手步骤。
采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润,取适量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揉搓,再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目前推荐“七步洗手法”保障洗手效果。七步洗手法口诀——内、外、夹、弓、大、立、腕。
【内】双手掌心相对,相互揉搓。
【外】掌心对手背,沿着手指缝互相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着指缝相互揉搓。
【弓】十指弯曲,双手相扣,互相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大】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转动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立】一只手五指指尖并拢,在另一只手手掌心旋转揉搓, 双手交换进行。
【腕】腕部也需要清洁,旋转揉搓手腕,双手交换进行。
5.洗手时间要充足
每次揉搓15秒以上,确保手心、手背、手指、指缝、指甲缝及皮肤皱褶处、手腕等处均被清洁到。一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洗手只是非常简单的冲洗淋湿,比如手上有水流过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洗手,这一方法是错误的,因为通过简单的清水冲洗,而未使用皮肤清洁剂则无法有效地清除皮肤表面的微生物,不清洁的水还会导致细菌在手部滋生。因此在实际洗手时需要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洗手液,整个洗手过程需要保持至少40秒以上的洗手时间,并且做好各个部位的反复揉搓,才能提高洗手效果。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建议第一时间进行洗手,以减少或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感染。
6.干手方法
在正确的洗手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洗手步骤和时间,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干手方法。干手设施主要有以下3种。
1.纸巾:是最好的一种干手方法,简便、快捷、无二次污染,推荐纸巾干手法。
2.干手机:使用干手机可避免清洁消毒后的手与毛巾等干手物品直接接触,降低再污染的风险,但比较费时,且机器本身不便清洁(缺点:容易扬尘)。
3.小毛巾:多采用纯棉小毛巾,毛巾大小以30厘米 X 30厘米左右为宜,并要有一定的厚度,有良好的吸水性和坚实度。毛巾应做到一用一清洗消毒后悬挂晾干,盛装毛巾的容器应干燥、清洁,而且不要和他人混用共用毛巾,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7. 佩戴手套
手套可防止病原体通过手传播疾病和污染周围的环境,是医疗机构最常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之一,具有双重防御作用。手套可分为无菌手套和清洁手套两类。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病房、隔离病区、隔离重症监护病房、核酸采集、PCR实验室等区域及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的人员,应佩戴清洁手套,如橡胶手套、丁腈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佩戴无菌手套,如手术室的外科手套。手套须正确穿戴和摘除,破损时及时更换,禁止戴污染的手套离开诊疗区域。使用后按照感染性医疗废物放置在指定容器内,专门机构负责处置。
为了保持手卫生,一般人群除了勤洗手外,也可通过戴手套减少接触病菌,降低手污染的发生概率。在离家外出时可以戴上一次性橡胶手套或丁腈手套等,在公共场所或者是等地铁时不要摘下。必须要摘掉手套时,应避免接触公共物体,也不要用手触碰脸或者是眼睛。不规范佩戴手套也可增加感染风险,如戴手套接打电话、喝水等;如手上有伤口,手套内潮湿、温度高则不利于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机会。一次性手套只能使用一次,不可重复使用。
正确脱手套的方法:用带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缓慢脱下,放在未脱下的手套手中,用脱下手套的手再捏住未脱下手套清洁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捏住清洁面放入垃圾桶内,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不规范的脱手套,会增加手污染。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微生物传播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新冠病毒流行期间,手卫生是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正确执行洗手或手消毒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保护自己和家人朋友的身体健康,规范的手卫生,从您我做起,让我们一起为人们的健康尽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