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在江淮大地激荡起滚滚浪潮。7月1日,在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多种粮种好粮现场会上,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技特派员乔玉强同志十余年定点帮扶工作的成绩得到了充分肯定。一代又一代农业科研人员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杨柳精神”的传承,也是砥砺奋进新时代的注脚。
下乡科技帮扶 错过女儿高考
乔玉强的日程总是被安排得满满的。
上午,他要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布满器皿和仪器的实验室里处理小麦季收割完之后的样品和数据;下午,他又要和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视频交流粮食种植的相关问题。乔玉强有点担心那里的旱情。
“老徐那边的旱情还是有一点(影响)。现在正是大豆开花的时候,正需要水。”乔玉强有些担心。
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乔玉强也是一名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农业科技真正落地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打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农业科技和农民之间架起一道“桥梁”,科技特派员就是“架桥人”。
光在最近一个半月内,乔玉强就冒着高温前往太和、颍上、利辛和颍州的田间地头,跟当地农民交流。“一方面提一些夏季作物的管理要求,也帮助他们准备谋划下一季的物资。”
他的同事,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曹承富用四句话描述乔玉强:“工作量最大,工作难度最大,工作效果最好,个人付出最多。”
乔玉强算过自己一年的出差在外的时间,“大约一年150天。”今年6月,他本想错开时间陪女儿参加高考,结果又因为工作原因前往泗县科技帮扶。“6号出发,9号回家,完美地错过高考。”
“想想是有点遗憾的。”他不好意思地摸摸头,“但是怎么办呢?5、6月份小麦收获,是我(工作)最忙的时候,十几年都这样过来的,家里人都知道。”
“有技术问题 找乔博士商量”
2008年,乔玉强博士毕业后进入省农科院工作。十多年来,乔玉强始终坚持扎根农田一线,开展优良品种筛选、高质量播种、肥水优化运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成功总结出一系列适合淮北地区自然条件的粮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012年,乔玉强带领团队协助淙祥合作社成功申报省粮丰工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如今,合作社耕地面积扩大到1200多亩,沟渠路桥井等田间基础设施基本齐备,良种覆盖概率、农机作业率实现双百分,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有技术问题,找乔博士商量。”是徐淙祥对乔玉强的最高褒奖。
“我们给农户示范推介相关技术,5年多来,在产量不减少情况下,肥料减少5%至10%,农药减少15%至20%。”乔玉强说。
他借助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工作站平台,在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围绕农民一时难以接受的小麦药剂拌种、控制播量、氮素后移等关键增产技术,每年均开展小面积对比试验和大面积集成示范。
与此同时,乔玉强和团队还创新优化粮食生产技术推广模式,在基地设置新技术试验区、新装备展示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区,持续为农民送去“科技良方”,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粮食生产带来新理念和新动能。
作为安徽省小麦产业体系栽培岗位专家,乔玉强和团队还长期对接服务太和、涡阳、蒙城、濉溪等小麦主产县(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涡阳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高产田块在连续三年小麦亩产突破800公斤的基础上,2022年创造了913.18公斤/亩的高产纪录。
“过去小麦亩产正常情况下只有三四百公斤,如果遇上恶劣天气或者病虫害,产量就难以保证,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技术指导下,农场多次刷新安徽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农场主张林森告诉记者。
“杨柳精神”已传承四十年
“老乔”皮肤黝黑,身体粗壮,一口阜阳方言,声音低沉,有一种长期劳作田间的既视感。
省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杜世州认为: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同于常规科研工作,必须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在‘老乔’身上,有一种能快速跟农民打成一片的亲和力。”
十多年前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农民科学种田意识比较淡薄,农户们对于药剂拌种、控制播量、氮素后移等技术难以接受,乔玉强并没有打退堂鼓。为了示范推广新技术,他通过开展小面积对比试验,让农户们看到了技术带来的显著变化,农户们开始主动要求学习新技术。
“我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乔玉强说。1991年,乔玉强高考一结束,就自己搬着小板凳去地里拔草。“我知道种田有多不容易。”
十几年前,他刚进入省农科院时就曾在濉溪杨柳实验站驻点开展科研工作。地处淮北的濉溪县与沿淮23个县(市、区)2336.6万亩易涝、易旱的砂姜黑土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安徽省农科院3代科研人员41年不懈努力,昔日十年九灾的砂姜黑土老灾窝,如今蝶变成千里沃野的大粮仓。
“1981年团队前辈们就开始持续不断地在濉溪杨柳实验站驻点开展科研和技术指导工作,四十余载秉持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持之以恒,开拓创新’杨柳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每当我遇到困难,想一想汪芝寿前辈等老一代杨柳人,就觉得眼前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乔玉强说。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在江淮大地激荡起滚滚浪潮。“2011年我被派往太和县对接服务‘淙祥合作社’,至今已有十多个年头了,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看到合作社得到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总书记的回信也给了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莫大的鼓励。”乔玉强说。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梁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