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人,他自幼与竹林为伴,凭着热爱坚持三十余年钻研竹雕技艺,通过不懈努力恢复了清中期竹刻7层高浮雕的雕刻技艺,并且成功突破了12层高浮雕的技术难关,成为现代竹雕界的领军人物,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徽州竹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洪建华。
一生与竹结下的缘分
古徽州有“雕刻艺术之乡”之称,而洪建华出生成长的村庄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村恰恰是一个拥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中有七座明清时期的古牌坊,精美的木石雕刻随处可见。洪建华家就在一座牌坊旁边,每到夏天,他最爱做的事便是躺在牌坊下的青石板上乘凉,望着头顶那些精美古老的木石雕刻,梦想着长大后自己也能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
16岁时,他离开学校,在家里的安排下跟着舅舅学习木工,三年学成出师后,他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多的还是在雕刻上,而非木工手艺。于是,他继续拜师,跟随当地的石匠和木匠学习砖雕和木雕。
洪建华第一次接触到竹雕是在竹雕艺术家王金生家中,“当我看到王师傅竹雕作品的第一眼,我就知道,就是它了。”但由于当时的王师傅自己也无活可做,便拒绝了他拜师的请求。从此,他便自己摸索琢磨学习竹雕技艺。
怀着对竹雕的喜爱,洪建华走进了徽州区一家木雕家具工艺厂,在这里,他结识了同样喜爱竹刻艺术的张红云,两个兴趣相投的年轻人很快结为连理,一同沉浸在竹雕的世界中。
黄山老街是当地有名的古代街市,整个街巷中共有300余幢不同年代建成的徽派建筑,精心雕琢的木雕刻、古建砖雕和石雕作品众多,因此,洪建华无事时就会到老街上对着原件琢磨前辈们的雕刻技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在老街的三友书店里看到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所著的《竹刻》,书中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竹雕技艺的脉络、名家、名作进行了梳理。它仿佛为洪建华打开了一扇通向艺术殿堂的大门。
他如获至宝,倾囊买下了这本《竹刻》。在简陋的工作台上,他拿起书放下刀,拿起刀放下书,对着书中的插图自学雕刻技艺,如醉如痴。
经过10多年的研习,洪建华创造了高浮雕多层雕刻、多层次镂空雕、高浮雕拼接镶嵌技艺等技法;恢复了清中期竹刻7层高浮雕的雕刻技艺,并突破了12层高浮雕的技术难关。2007年,洪建华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传承人。
他的妻子张红云也在多年的实践中,在徽州竹刻原有的浮雕、圆雕和浅刻基础上融会贯通,衍生出“深浮雕、镂空雕、透光浮雕,多层次镂空雕”等雕刻手法。2014年,张红云被评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2015年,她被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竹雕传承人”称号。
一件登上殿堂的作品
2006年9月29日,对洪建华来说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的竹刻作品“竹林七贤”笔筒,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该笔筒高16.5厘米、直径14.5厘米,其雕刻手法为深浮雕,有四到五层刻工,最深处离竹簧只有3毫米,整个画面布局巧妙,疏密相间、虚实相生。这也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故宫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作品。
多年来,他多次参加文化部的公益性非遗展示活动,作品先后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深圳文博会特别金奖及各类国家级金奖。此外,他还有多个作品先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安徽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世界技能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收藏。
一座从无到有的博物馆
2013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洪建华和张红云投资建设了徽派雕刻博物馆。这是一个“前馆后厂”的展示馆,既有作品陈列,又有传习场所。建筑设计上采用徽派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
谈及初衷,洪建华表示,“徽派雕刻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作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将徽派雕刻艺术通过更好的平台去展示和传播。”
如今,博物馆建有雕刻工坊、木漆工坊、古琴工坊、漆器工坊以及徽文化体验传习所,已然成为徽派雕刻的创作基地、展示基地和传播基地,是徽州技艺交流的平台。
走进博物馆,一楼展厅是洪建华毕生心血收藏的“徽州四雕”艺术品,珍藏了时间跨度从宋朝到民国时期的徽州传统竹雕、竹编、木雕、砖雕、石雕及各种流派风格精品六百余件,展现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徽派雕刻文化。二楼展厅收藏了两百余件洪建华的个人作品,作品囊括了神话故事、特色民俗以及新中国社会变迁等各类题材,从雕刻艺术的角度体现了光彩夺目的徽文化,成为展示徽州竹刻精湛技艺的窗口。
一个穷尽一生的使命
在洪建华看来,一门技艺想要永久流传下去,传承与保护才是重中之重。多年来,除了精进技术,他也始终牢记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三十余年来,他先后收徒近60名,如今,他也有多名徒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将竹雕艺术发扬光大。
谈及非遗传承的现状,洪建华认为,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在于传承人,而现在最大的困难在于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后继无人。非遗是一种相对弱势的文化,机械化的发展给手工竹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单位对文化产业对非遗行业保护和扶持的帮助下,境况已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传统手工雕刻相较工业化来说很难形成很大规模,所以对传统竹刻工艺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
就在今年,洪建华还成为了安徽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从今年秋季开始,他将在该校开设竹雕选修课程,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除了用扎实的作品说话,洪建华也看到了传播在非遗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如今,他在快手等多个网络平台上开设了社交账号,展示竹雕作品、分享竹雕技艺,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我今年新收的一个徒弟就是通过快手平台看到我的分享后,选择了在大学毕业后来我这里学习竹雕技艺。”这让洪建华深切感受到短视频平台在非遗技艺推广创新中的价值。他表示,他曾与央视合作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详细讲述了一件竹雕作品从选材到制作的全过程,播出后,有多名观众特意来到黄山,向洪建华表示自己是通过这部纪录片开启了竹雕之路。
“我想的是做成带有教学性质的视频,让更多的人通过我的视频、通过网络传播,学习或者宣传非遗技艺,成为非遗传承新生力量。”以后,洪建华希望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竹雕技艺继续传承与发扬下去,教授出一批“数字网络徒弟”。
一个 “土著”眼中的变化
前段时间,洪建华来到合肥参加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会场内,是安徽众多高精尖的创新产品,会场外,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我还记得二三十年前第一次来合肥的样子,如今故地重游,很多地方我都不敢认了。”洪建华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多年来也见证着安徽的成长与变化,感触颇深。“这么多年来,不论是从衣食住行还是文化教育,我们安徽成长得都很快。”
他回忆起自己创业之初,还住在18平米的出租房内,“那个时候左邻右舍都买不起房子,有辆自行车都是很奢侈的事情,但是现在随着安徽的发展,大家的生活都好起来了。”如今的家乡,道路修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
“健全非遗传承人名录体系、全力推进省非遗馆建设、谋划建立徽州传统建筑、宣纸及珠算专题展示馆……”洪建华介绍道,近年来,结合安徽非遗保护特点,我省持续加强对非遗传承的支持力度。“作为传承人,我切身地感受到安徽这些年在非遗方面的努力,像我所在的黄山,前段时间还在公开征求《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意见。”
谈及未来,洪建华对安徽充满期待,“安徽文旅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未来的安徽一定会越来越好。”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