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十分常见并且严重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这一疾病又可被细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出血性脑卒中两种不同的类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有效治疗患者的死亡率甚至可高达60%以上,即使患者在发病后的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患者,也有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后遗症,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进而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在针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护理时将康复护理应用于其中,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新的路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达到改善患者治疗效果的目的。
1、康复训练越早越好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学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按照科学规范的方法去做,确保做出来的动作都科学有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功效。患有脑卒中后前三个月需积极进行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这阶段被称为康复黄金期。一般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48个小时内病情没有继续发展,只要不妨碍治疗,就应该做康复训练。越早做康复训练,越能缩短功能康复时间,预后良好。需长时间持续做康复训练,避免运动功能减退。在康复锻炼过程中,弄清楚每个动作用哪种重量连续去做几次算为一组。 恢复锻炼某一处肌肉,要通过一定程度的锻炼去刺激肌肉,让肌肉达到一定量的负荷从而得到发展。 当患者锻炼中对于某个动作感到费劲吃力,做到快做不动时还在做时,会使肌肉得到很好的刺激。 对于负荷和脑卒中主要可划分成两类,一类表现是: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双眼向一侧凝视; 单眼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意识障碍或抽搐等。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卒中,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
2、康复训练需坚持
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训练必须长期坚持,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一起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持续做,在不同的康复期,运动康复训练目的也有很大差异。急性期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原始反射活动,重新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然后加强肌肉力量。康复期间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主动能力,防止出现脑卒中并发症。
为了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医务人员应当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对应的康复训练,在进行患者的吞咽功能训练时,首先需要针对患者的嘴不攻能进行训练,引导患者进行主动的微笑和发音使患者锻炼嘴部的肌肉,并且在进行锻炼时应当引导患者进行舌头上翘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患者的语言能力和咀嚼能力得到改善,并且在开展患者的训练时,要求患者可以每日采用空吞咽的形式对咽喉部进行刺激,进而使咽喉部位训练的效果得到改善,治疗人员可以应用棉签蘸取少量的冰水,将其放置于患者的神经敏感部位进行来回摩擦,使患者主动进行吞咽,每日训练次数控制在6~7次,以患者可耐受为宜。在开展发音训练时,需要以单字训练为基础。患者可以从各种单字入手开始朗读,在患者能够正确的朗读各种单字后循序渐进的要求患者朗读词语或者句子等,逐渐过渡到阅读文章,进而改善患者的语言能力。除了发音训练以外,吞咽功能训练也是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十分重要的一项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将舌头伸出口腔外,用舌头完成画圈的动作,随后护理人员可以应用蘸水的棉签对患者的各口腔部位进行轻微刺激,告知患者应当如何进行吞咽活动,以改善患者的口腔能力和语言能力。在针对患者进行训练时,运动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再开展患者的运动训练护理时,可以从站立训练为基础入手。要求患者在站立状态下进行举手和抬脚等各种活动,而肢体功能的训练则需要循序渐进,以患者可耐受为主,切不可操之过急而导致患者出现各种训练损伤,影响患者的后续康复。
在进行患者的临床训练时,为了保障患者的训练质量,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纸倒未日换者需摄入少量的食物,并且要求患者在食用食物时主动进行咀嚼和吞咽,根据患者的功能改善状况可以适当增加食品的种类,有所好转后给予患者改进后的饮食护理,以提高患者的咀嚼功能。而患者在接受训练期间进食后应当保持坐位大约30~60分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食品反流的情况,而如果患者的吞咽功能始终存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则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并给予患者对应的胃管鼻饲,使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保障。在开展患者的临床治疗时,研究人员应当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每日不断对自身的吞咽功能进行训练,进而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
3、运动康复需采取循序渐进原则
脑卒中患者做运动康复时必须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刚开始先坐床边,然后再坐轮椅,最后站立和行走,康复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在任何运动锻炼之前都应做好热身活动,拉开筋骨,这样不易在锻炼过程中造成拉伤和扭伤等情况。 尤其在患者康复锻炼过程中,更应做好防护工作和热身活动,并且要在医护人员或者家人的陪同下。急性期需注意患肢位置,避免人为造成肢体畸形。开始做床上活动后,尽量寻求家人帮助,在床上做翻身训练。下床后再进行床-轮椅移位训练,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不能盲目练习,因为错误的训练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早期的规范、全面康复治疗,并发症的积极预防,患者的主动训练,家属的积极配合,这几个方面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把握好的,并且是决定患者功能康复的关键点,也是本文重点要给大家介绍的。
4、随时随地做运动训练
脑卒中患者在不同时期需做好康复训练,以免引起肌肉萎缩,患者在急性期间康复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关节被动活动、尽早做坐位训练以及体位交换。患者恢复期间的任务是限制卧床时间,尽早站立和步行。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因此做好脑卒中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也就是在发病前的预防,需要坚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等易患因素,戒烟限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级预防也就是发病之后的预防,目的是预防再次复发,需要坚持服用抗血小板的药物; 如果既往有心源性栓塞或者慢性房颤的病人,需要服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复发。一定要对患者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康复锻炼做好记录,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去制定和调整接下来的锻炼方案,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患者看到自身的不足或者进度,从而勉励自己去坚持康复锻炼。慢性康复期间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持续性进行康复训练,如站立、走路、爬楼梯和参加文艺活动等。
5、避免过度做康复训练
虽然做康复训练能提高生活质量,但要控制量。一部分脑卒中患者害怕留下终身残疾,会超负荷做运动训练,这样会超过身体承受极限,反而引起全身性疲劳、关节和局部肌肉损伤。如划圈训练、肩关节周围炎以及肩手综合症等,就是因为过早训练或不正确的运动康复训练引起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与患者家属患者在住院期间有跌倒和坠床的风险,应当要求家属尽量24小时陪护患者,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活动锻炼时需要有人陪伴,如果需要离开,尽量与值班护士联系。患者在康复治疗期间,需要尽量穿着较为合适的衣裤穿防滑鞋,避免出现跌倒的情况。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应对跌倒和坠床的方法,例如在生活中出现眼前发黑和下肢无力的情况,应当原地坐下或蹲下,叫他人进行帮助,同时指导患者使用病房以及卫生间扶手教会患者使用呼叫器。在患者跌倒或者坠床后,护理人员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迅速通知医师,护理人员不可立即将患者扶起,应当针对患者的个体状况进行综合判断,检查患者的呼吸心率和意识,向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协助医务人员检查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局部受伤状况,认真记录患者跌倒或坠床的原因、经过以及抢救过程,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将其上报至护理部。
值得注意的是,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是漫长的过程,患者发病的一个月内需在医院接受正规康复治疗,在医生或康复师的帮助下,积极进行正确的康复锻炼和治疗,如吞咽、语言功能以及肢体运动功能康复,做好生活积极指导以及心理上的疏导。卧床期间至少2~3个小时翻身一次,能刺激全身反应和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和肺部感染。除此之外也能预防褥疮以及关节变形、挛缩等。
武瑶(作者系涡阳县人民医院职工)
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