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2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之后,再芬黄梅剧院青年演员张敏迎来了最为忙碌的时光。作为剧院青年团骨干成员,她和小伙伴们将参加第十五届安徽省运动会的开幕式演出,“10月16号到18号去滁州排练了一次,30号还要去彩排一次,然后就到开幕式正式演出了,11月2号还要去合肥参加一场演出。”
演出档期排得满满当当,这对张敏和再芬黄梅剧院来说已是常态,与她刚进团时相比,如今的再芬黄梅剧院已今非昔比,昔日门庭冷落的旧剧场成了殿堂级的演出平台,众多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源源不断推出,而插上“互联网+”翅膀后,这门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再次频频火爆出圈。
昔日旧剧场变成了艺术殿堂
张敏一直觉得自己能进再芬黄梅剧院,是运气好。
她被安庆黄梅戏学校破格录取那年,已经17岁,用她的话说,骨骼都长定型了,已经过了练基本功的最佳时期。但张敏在表演上有天赋,又具有“爹妈给的”一个好演员所必备的优秀综合条件,这是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而她入校后付出的努力和拼劲,也赢得了很多人的肯定,毕业后,张敏被招进再芬黄梅剧院,成了该院青年团第一批学员。
那时的再芬黄梅剧院,成立才五六年,团是新团,人是新人,一切刚刚起步,方兴未艾。青年团这一批小学员,稚嫩,未经历风雨,韩再芬院长及众多前辈老师不仅在生活上事事时时关心他们,更手把手地教戏,让他们学会如何表演,学会如何做简单而纯粹的人。
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张敏还记得当时的老剧场,“都是瓦房,又破又旧。”演出时,台底下就摆几把椅子,连个像样的座位都没有。演员们就住在剧场隔壁的三楼上,四五个人挤一间,只有一个卫生间,洗澡时要排队。“那时候的演出呢,有就演,没得演就停个十天半个月。”
其时,再芬黄梅剧院对艺术的澎湃激情和无穷的创作力,与捉襟见肘的硬件设施形成了强烈对比,张敏进团后的那些年,再芬黄梅全团上下埋头踏实苦干,培养新人,琢磨剧本,不断推出令人惊艳的作品,将陷入低谷的黄梅戏重新带入了兴盛时代。
张敏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巨大的变化,“拿再芬黄梅公馆来说吧,我觉得它现在成了一个黄梅戏的艺术殿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有《女驸马》《天仙配》这些传统戏,也有《打豆腐》《夫妻观灯》这样的小戏,还有《白蛇传》《窦娥冤》这类折子戏,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场场演出爆满。”
流量时代,表演更要深入人心
早在2016年,再芬黄梅首次推出了“新年戏曲联欢晚会”全球网络直播,吸引了60多个国家的观众观看;2017年,黄梅戏展演周开幕式首次线上直播,打通了与观众互动的新渠道,
“我们今年7月又推出了云上直播,一个月播一台戏,至今已播出了三次,7月份播的是折子戏专场,8月是《小辞店》,9月是《天仙配》,10月播的是《五女拜寿》,今年也是这部戏开演10周年,到时候演出的基本还是原班人马,老中青演员都在。”
网络为黄梅戏艺术拓展了无比宽阔的舞台空间,也给张敏她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以前在剧场演出,观众和舞台隔得远,你的表情、动作有点瑕疵,他们也不一定能看到,但在线上看你演出时,那镜头是抵到你面前的,表演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是高清的放大的,出一点错都会被观众看在眼里。”
但包括张敏在内的所有演员都没有让观众失望。
今年7月的那场折子戏专场,在线观众突破了250万人次。很多观众留言:“这是央视春晚的演出吗?”“国家级水平,黄梅戏界的天花板”……9月23日,再芬黄梅线上推出经典剧目《天仙配》,各线上平台累计浏览量超270万人次。
流量并没有让张敏她们目眩神迷、沾沾自喜,反而促使她们时常自省,“网络对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覆盖到任何地方,让更多人接触并喜爱上黄梅戏,但是,如果没有深入人心的作品,再好的传播也帮不了你。再芬黄梅的内核一直没有变,那就是不管剧场演出还是线上直播,我们的整个心思,永远放在打磨作品和表演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祁海群/文 图由被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