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京举行。第16届安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效龙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并到京接受表彰。
在山村中绽放青春梦想
2008年王效龙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成为安徽省池州市第一批大学生村官。
当时的石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龙山村的各项资源更是匮乏,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民生活十分艰辛。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村干部,王效龙自己有很多的想法。
初来乍到时,王效龙农村工作经验几乎没有,面对地域风情、语言等差异,他手足无措。村民们大多不看好他,认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帮不了大家的忙”“村里的事不好做,估计不到一年就得走人”……
“只有干成功了,才有说服力。”面对大家质疑的目光,王效龙努力克服风俗、语言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困难,坚持吃住在村。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他心里有了底气,制定了规划,将摆在面前的难点一个一个地剔除掉。他带着民情调查日记走村访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情民意;拜访老党员、老干部,虚心讨教农村工作经验;走访低保贫困户,及时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
这些实际行动,让他从村民眼中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变成了真心为他们着想的“小村官”。这样,小村官的根就慢慢地扎进了龙山村的土地中了,一直在龙山村的深山里坚守了七年。
白天,他在村里上班。晚上,他住进深山,每夜巡逻,看护鸡场。有时睡到半夜听到刮风下雨,他顾不上穿好衣服,就第一时间赶往鸡场,查看瓦片有没有被风吹走、雨水有没有漫入鸡舍。辛勤付出结硕果。当年年底,养殖场产销土鸡蛋15万枚,出栏老母鸡3300多只,纯收入达3万多元。
赴新疆践初心争做帮扶模范
2020年初,王效龙随安徽省第四批援疆干部队伍来到了新疆和田这片土地上。
王效龙坚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入疆以来,他主动多次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帮助群众摆脱困境,引导群众就业增收;深入企业、商户,调研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助力受援地发展。他一以贯之地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着自己的贡献。
王效龙常常问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是否知道群众最急难愁盼的是什么?各项为民举措做到群众心坎上了吗?
皮山县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汉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边境县。要想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与信赖,不能只靠嘴皮子,最终需落实到为民服务的具体行动上。
两年前,克里阳乡中心小学有学生1000余人,食堂却只能同时容纳200人用餐。绝大多数学生取餐须在食堂门口排队等候,夏天热得一身汗,雨天淋了一身雨,打完饭菜还要端回教室吃,十分不便。
王效龙第一次走进该校,看到孩子们的用餐环境时,心痛不已。
回到安徽援疆指挥部后,他立即向结对共建工作专班打报告争取池州市结对共建专项资金,申请对该校食堂进行标准化改造,接着为孩子们新建了足球场和塑胶跑道,进一步优化了体育活动场地。
如今的克里阳乡中心小学,校园干净整洁,教学楼、食堂、操场等布局合理。下课铃一响,孩子们涌入新食堂惬意地吃着午餐,满满的幸福写在了脸上。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