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2年11月25日
美丽安徽
第04版:

新材料产业“链”出发展强音

全国唯一玻璃新材料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蚌埠;由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自主研制的“全海深海底地震仪玻璃球舱”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实现我国全海深玻璃球舱制备“零”的突破……

近年来,蚌埠紧扣“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前沿趋势,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全力支持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一批在新材料领域领跑全球、全国、全省的新技术新产品,着力把蚌埠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之都。

今年,蚌埠市进一步加大对首批次新材料产品的培育和认定力度,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玻璃熔窑用红外高辐射节能涂料、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锂电池隔膜涂布超细水合氧化铝粉体材料、蚌埠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8.5代TFT-LC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等一批新材料产品获批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为蚌埠和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打造新材料产品“培育场”

在位于蚌埠经开区的中国(蚌埠)传感谷的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在技术工人的操作下,一颗颗电流传感器走下生产线。希磁科技是一家磁传感器垂直整合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领域。

“总投资10亿元的蚌埠希磁科技园一期项目今年3月开工建设,7月即建成投产。”公司董事长王建国表示,在蚌埠良好营商环境的助力下,企业已经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首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以来,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带动作用,在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六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蚌埠进一步聚焦聚力,明确了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等四大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智能传感器产业为例,作为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蚌埠市已形成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目前全市智能传感器产业已集聚企业50多家,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集聚趋势加速显现。

“在打造新材料产品‘培育场’的过程中,我们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全力保障新材料企业创新发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政策方面,蚌埠市制定了《市级产业扶持政策清单》,并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显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研制目录清单管理,以目录清单方式助力首批次新材料应用推广。目前,蚌埠市已将聚乳酸、高性能水汽阻隔膜、超薄电子布、电子级超细高纯球形二氧化硅、超薄柔性玻璃、药用疫苗用中硼硅玻璃管等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将聚双环戊二烯、聚乳酸双向拉升薄膜、高档电熔耐火材料等列入省首批次新材料研制需求清单,为新材料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在资金方面,蚌埠市对经省认定的“三首”产品研制和示范应用企业,单个产品给予最高可达300万元的奖励,目前全市已累计争取、兑现资金近1000万元。同时积极培育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安徽丰原福泰来聚乳酸有限公司的聚乳酸产品、中建材(蚌埠)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的高铝硅酸盐盖板玻璃、凯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铜铟镓硒太阳能发电组件等先后获得国家、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试点支持,全市已累计争取支持资金4300万元。

激活产业新动能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的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已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以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截至2021年底,安徽省新材料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数1532家,总产值达4800亿元,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政产学研用金”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交流与合作,打造新材料产业的高端交流平台、成果发布平台、产业资本交易对接平台,2022年11月25日~27日,以“新材料激活产业新动能”为主题的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将在蚌埠举办。

“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快蚌埠产业集聚发展。”第二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即将召开的大会将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构筑产业体系,加强上下游对接,打造新材料产业展示交流高端平台的目标,进一步推动蚌埠产业集聚发展。

据蚌埠市招商和对外合作中心消息,目前,本次大会已邀请康宁、圣戈班、施耐德、江丰电子、广东先导等知名企业6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国内500强企业8家,上市公司11家,国企7家、央企5家、行业龙头企业17家。项目签约方面,已收集拟签约项目70余个,总投资近800亿元,项目类型涵盖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等产业。

与此同时,大会还将发布新材料产业领域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3个成果清单,同时举办新材料产业资本合作对接、硅基新材料产业合作对接及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合作对接等活动,全方位促进新材料更宽领域、更广范围交流与合作。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文 陈昂/图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2-11-25 2 2 安徽商报 c946487.html 1 新材料产业“链”出发展强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