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2年12月08日
美丽安徽
第05版:

烟火气里有“徽味” “包公家宴”树新风

今年以来,肥东县实施“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推动徽菜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在一日三餐里品味徽菜美食,让徽厨在烟火气息里创造滋味生活,让徽菜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截至目前,已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300人次,完成年度任务的166.67%。

竹塘挂面铺就乡村致富路

走进肥东县桥头集镇,一幅巨大的“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名村”3D彩绘让人眼前一亮。

“全国三大挂面村之一的竹塘社区便在这里,今年3月被确定为安徽省乡村旅游特色美食名村。”肥东县桥头集镇文旅办主任张华介绍说,传统手工制作的竹塘挂面,在竹塘社区传承了100多年。

如今,桥头集镇成立了挂面协会,并利用闲置的校舍改建成挂面生产车间,把农村散户集中到一起制作挂面,用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发展壮大手工挂面,让百年传统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竹塘挂面累计销售56万斤,带动社区123位村民致富,人均年增收约2000元。

“现在安徽省在开展‘新徽菜·名徽厨’暖民心行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依托桥头集镇的地缘优势,继续扩大竹塘挂面的生产规模,创新生产方式,提高产量,增设线下美食体验店,让竹塘挂面带动更多群众致富,让更多游客吃上肥东特色美食。”张华说。

“包公家宴”树新风促增收

肥东县“新徽菜·名徽厨”行动方案提出,重点打造“包公家宴”品牌,2022年,各乡镇(园区)推出至少一道肥东名菜(名小吃)、一个特色美食村或美食街,实现一乡镇(园区)一品牌、一地一特色。记者了解到,肥东县2017年推出“包公家宴”,至今已经走过5个年头,走出一条树新风,促增收的新路。

“今天中午有5桌,一会游客就要来吃饭了。”肥东县张集乡“包公家宴”大食堂的厨师赵恩进边忙活边说,当地红色旅游也带火了特色餐饮。68岁的吴大妈在一旁忙前忙后,洗菜、洗碗、擦桌子、扫地,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

“包公家宴”大食堂外,附近群众还把自家种花生、红薯、黄豆,田里挖的野菜、手工制作的挂面等都拿出来,摆成一个临时的“菜市场”,供游客选购。“这里的食材都是来自当地的农户,他们把自家种植好的蔬菜、养的鸡都送过来,既保证食材的新鲜又促进他们增收。”张集社区志愿者陈莹莹说。

据悉,肥东县组织命名“包公家宴”食材生产基地,还计划推出“包公喜宴”,在街镇、景区增建“包公家宴大食堂”,打造“包公家宴”廉政文化品牌。

特色美食旅游线路等您体验

记者从肥东县人社局了解到,该县谋划建设一批徽菜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培养一批“肥东徽菜名厨”,已组织开展徽菜师傅技能培训6期,累计培训300人次,其中吴山贡鹅2期100人次,下塘烧饼4期200人次。

同时,肥东县强化就业创业服务能力,将徽菜师傅就业与“2+N”就业人才招聘活动、三公里智慧就业平台有机结合,促进徽菜师傅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推动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肥东吾悦广场还计划申报安徽省皖厨创业一条街,引导徽菜师傅强技能、助创业、促增收。

在“新徽菜·名徽厨”行动中,肥东县探索“名特小吃+旅游+市场”发展路径,积极打造特色美食旅游线路、特色美食村(街),已制订2条特色美食旅游线路,其中之一是亲子休闲度假之旅,自长临古街(4A景区)始,经过六家畈文旅小镇,至鲜花小院民宿等9个景区,沿途推荐石塘驴巴、银鱼蒸蛋等11款美食,8个美食体验店;另一条是生态文化体验之旅,自撮街始,经过管湾国家湿地公园,至先锋农场等11个人文景点,推荐张集贡鹅、包公家宴等11款美食,6个美食体验店,不断扩大肥东美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通讯员 彭红玲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2-12-08 2 2 安徽商报 c948875.html 1 烟火气里有“徽味” “包公家宴”树新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