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7%;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全员劳动生产率15.2万元/人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左右;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 开建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
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京台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扩建、长江安庆河段治理等项目,加快引江济淮二期、宣城-绩溪高铁、淮北-宿州-蚌埠城际铁路、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等建设。高铁、高速通车里程分别新增125公里、300公里以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推出PPP标杆项目10个以上。
关键词:教育发展
新建10个“五大行动”实验区
我省将全面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效能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 实验区。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健全“双减”长效机制。
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双元”育人。
一校一策推进 “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峰学科提质扩容,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
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动终身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强基兴师计划。
关键词:创业安徽
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
全面展开创业安徽建设,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扩容升级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政策,给创业者提供科技的引擎、插上资本的翅膀。
支持各市县依托主导产业和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创业型城市,让每一个创业者成为城市发展的“合伙人”。
关键词:外资外贸
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
营造吸引外资良好环境,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在皖从事投资、创业、科研、经贸等活动的境外人员提供工作生活的更大便利。
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 家以上。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加强“一带一路”、RCEP 等新兴市场开拓。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省将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连接东中部的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引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
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
关键词:房地产业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我省将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各地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特色产业品牌园区。
以市场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片区更新开发,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
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强化项目统筹集成,系统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规范利用REITs、PPP等模式开展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就业
构建“三公里”就业圈
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我省将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支持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关键词:社会保障
新增托位7.5 万个
我省将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提升 “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 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 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
关键词:医疗卫生
促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
我省将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规范发展民营医院。
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扩容升级医疗资源,提升救治能力,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促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文 周继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