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3年03月31日
美丽安徽
第5版:

合肥经开区:四条路、四家企业起家的国家级开发区

创· 破局

2023年3月开始,不少省份党政代表团密集赴安徽考察。同一时段,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政府和部门,频频来到合肥经开区调研、参观。地处内陆省份的开发区,凭什么让引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潮之先的沿海地区如此感兴趣?今年1月中旬,商务部完成2022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合肥经开区综合排名晋升至第六位,长三角第三位,实际使用外资排名第十,考核结果给出了答案。30年,凭着敢为人先的一股劲儿,合肥经开区从无到有,佐证安徽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变迁,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解。

创·破局

今年已85岁高龄的钟咏三,时常回想起创业之初的激情岁月。麦田变身现代化城区,承载着70万人的日子。35年前的那个念头,早已变为现实。

1988年,50岁的钟咏三已是合肥市市长。1990年6月,以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访美。在纽约市长办公室,钟咏三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了安徽,找到了安庆,却没看到合肥。当时小而穷的合肥,在国内都排不上名。“1988年就想建开发区,搞工业化和城市化”,纽约之旅更坚定了“再造新合肥”的想法。这在日后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要感谢当时决策者们的高瞻远瞩。”合肥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姚峰3月24日说,当时的选址几乎全合肥市都不理解。争议下,十八岗的大片麦田汇在一张地图里,成为新蓝图。而这第一张图,姚峰就是汇编者之一。

1992年8月,合肥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93年4月3日,经开区举行干道建设开工典礼,繁华大道、锦绣大道、始信路和莲花路合计10.8公里框形大道88天通车。有了致富路,为工业而生的经开区,凭着热心服务和拼命工作的态度,引来了第一家企业香港兆峰陶瓷,建起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77天完成建设交付,开创一系列“合肥速度”。而始信路,也代表着经开区对企业的承诺,标记着发展工业经济的诚心和诚意。至1995年底,兆峰陶瓷、正大饲料、佳通轮胎和日立建机,成了经开区工业的“四大金刚”。随后日立建机带来了一系列日资企业,海尔、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落户,经开区大制造业基础成型。

四条路、四家企业,是经开区也是合肥上世纪9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最初的起点。从机械、快消品制造到今天,该区已形成“3+6”产业体系(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三大战新产业+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公共安全六大主导产业)。

围绕发展工业,3万农民变身70万市民。从最初解决被征地农民住房和就业的“两个安置”,到推动农村向城市、农业向二三产业、农民向城市居民“三个转变”,到如今建设生态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区,经开区开创多个先河。

为产而生,因产而兴。30年改革路,经开区破土而出,成长为安徽工业的参天大树。

转· 谋局

2019年底,合肥翡翠路下的地铁3号线正式开通运营,经开区步入地铁时代。现今,7号线沿繁华大道路铺设,十字交叉的地铁网将为经开区构建起地下交通快速走廊。

而随着S1号线的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与市区之间的快速交通线正在打通,世代生活于此的居民生活将与市区节奏同频。繁忙起降的飞机,助力企业直通全球。

2013年5月30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建成启用,一夜之间骆岗机场转场成为合肥人难忘的记忆。当年9月,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即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启动建设,规划面积805平方公里,战略定位为长三角区域门户枢纽、科创型临空产业集聚区、国际生态宜居精英航城。

“我们要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合肥新桥科创示范区建设指挥部综合部第一部长邢施民回忆,当初空港区域的规划一出来,就是高起点、高标准。新桥机场,后来也被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要定位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如果说,南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空港区域则是“引风潮之先”。

3月,刚建好不久的空港宝教寺湖公园春意盎然,雨水收集下渗沉淀后循环利用,让新桥科创示范区有了海绵城市的功能。“建设空港,一开始就循着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原则”,邢施民说。这里的海绵城市系统,来源于德国汉诺威水有限公司,是安徽首个海绵城市规划设计。“路边的下凹式植草沟,下面是引流、沉淀、过滤管网”,该公司合肥办公室负责人杨昶3月22日介绍。空港国际小镇华侨城住宅区亦引入海绵理念,下沉式绿地平时供居民休闲,暴雨时成为保护小区安全的海绵。在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停车场,一瓶矿泉水倒向地面几秒就渗漏不见,地面恢复干爽,透水混凝土让普通停车场有了“呼吸”。以往城市雨水直接混排的模式,在新桥科创示范区已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把雨水留住,为城市服务”。

“空港的建设发展,与南区是有明显区别的”,姚峰说。南区当时是“先动而后谋”,没条件先干起来,边干边开拓。而空港则是经开南区产业和城市交融发展20多年后,对城市化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2021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轨道S1线、合新六城际铁路先行段同步开工,加速实现“翅膀上的安徽”。“三横五纵”的同城一体快速通道,按照规划进度节点稳步推进,空港区域立体交通体系加速完善。

孙子兵法云:“谋定而后动”。但谋与动,实际上在合肥经开区30年的建设发展中,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改革者们的创新探索,引领着国家级开发区的一次次“先人之举”。

升· 布局

“我们搞开发区,最终还是为人民谋福利”,姚峰坦言。作为合肥市的老规划人,他曾多次参与合肥重大城市建设规划。在他看来,无论南区还是北区,建设起点和形式不同,但有些东西是一脉相承的,同时也是不断升级的。

南区在建设之初至1997年行政体制改革之前,“在争议中前行”。面对观念不统一、资金不保障、土地不做主、职权不独立、管理不到位的一系列困难,经开人冲着一个“五彩的梦”而去。合肥经开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露回忆,有一次晚上下班走在路上,时任领导问他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几个人分别说了眼前所见的路灯、街道等景象,但领导却说“你们应该看到车水马龙繁华的未来”。

正是凭着这种今天看来“有些忽悠”的憧憬,经开人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所以你看经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综合管理,10年前在全国已是第一方阵,保持至今,就是心里有股劲儿。”姚峰说。

随着合肥成为中国白色家电之都,家电成为经开区首个千亿级产业。现在,传统工厂已变身“灯塔工厂”。联合利华、海尔、联宝科技等一批新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及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科技与产业发生奇妙化学反应:工人不再守在生产线前而是坐在中央操控室里;焊接车身的,变成了灵活转向的机械手;生产物料根据定制笔记本电脑柔性匹配;叉车开启无人驾驶模式,卖叉车变成了卖服务;5G互联网率先用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支撑;全球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合作与革新,经开区当仁不让……截至目前,经开区拥有世界级“灯塔工厂”3个,省级智能工厂9座,数字化车间34个。

集成电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战新产业,合肥早布局、深耕耘,才有了“风投之城”的魔幻解读。经开区,是这些战略的实施者和执行者。当2009年合肥成为首批国家新能源汽车双试点城市之时,谁也不曾想到近15年后,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成为全球行业领跑者。这样的节奏,始终贯穿于经开区30年的产业发展之中。

同样的,城市建设也有和产业发展相似的逻辑。“南区在原有规划格局上,城市能级需要再提升”,姚峰认为,城市是社会形态的承载空间,要不断呼应百姓需求。从最初的产业发展是唯一重点,到如今的产城融合、绿色低碳,经开区在产业推进的同时,更注重生态协同发展。

正如合肥明珠广场,20多年前是合肥人谈恋爱、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现在,带着城市记忆,于新时代重焕光芒。双城闪耀,合肥经开区的而立之年,正是重新出发之时。

郜征 李长龙

【图片由合肥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3-03-31 创· 破局 2 2 安徽商报 c966565.html 1 合肥经开区:四条路、四家企业起家的国家级开发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