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3年05月31日
美丽安徽
第8版:

走进瓷世界探秘繁昌窑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10场活动在合肥三十五中举行

1万多年前,古人就会制作陶器;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五大名窑瑰丽多姿、各有千秋……5月24日下午,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第10场在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罗虎带领同学们“走进瓷世界,探秘繁昌窑”,缤纷多彩的中国瓷器、精彩的陶瓷考古故事深深吸引了现场的汉藏同学们。

瓷之源:中国最早的陶器

“正值考试季,同学们的学习可能也比较紧张。今天的活动,大家可以把我当成一位导游,我们一起来一场陶瓷世界的旅行。”陶瓷世界的旅行?罗虎老师的开场白一下子勾起了同学们的兴趣。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大汶口文化的冲天流陶鬶、商代陶埙……大屏幕上出现了多幅中国古代陶器的图片,不少陶器还曾在教科书上出现过,让同学们倍感亲切。

“陶使用黏土和水烧制而成,烧造温度约在600~1000℃。硬陶的烧成温度则要达到1000℃以上,器表多拍印几何形纹饰。”罗虎告诉同学们,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土自中国。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玉蟾岩新石器早期遗址内发现了一些夹砂陶釜残片,经过测年,判断其距今2.4~1.2万年,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

东汉中晚期,中国开始出现了成熟瓷器。采用瓷土(瓷石)做原料,瓷器烧结程度高,胎质致密,器表施釉,透光性好,不吸水。“但那个时候的瓷器,颜色还比较单调,多为青瓷,釉色一般是青黄釉、青绿釉等。”

从陶器、硬陶,到原始瓷、瓷器,事物的发展并非是单线条的。罗虎告诉同学们,考古发掘、研究揭示了陶瓷发展的过程,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陶瓷器,人们认识和了解陶瓷,离不开考古。

五大名窑缤纷多彩

中国瓷流传千年,宋代五大名窑更是享誉世界。在活动中,罗虎带领同学们“探访”中国五大名窑,感受瓷器之美。

汝窑“清雅”,瓷胎香灰色,瓷釉天青色。古籍中还曾有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以汝为魁”。罗虎告诉同学们,汝窑釉色被称作“雨过天青”,颜色多变,清幽淡雅。

“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一带,北宋末期开始烧造御用瓷。1987年以来,考古人员先后进行了14次考古发掘。”罗虎用“传奇”描述官窑,他介绍,汴京官窑窑址目前没有确切找到,也有观点认为,汝窑就是汴京官窑。官窑传世品器形多仿古,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近年发掘的汝州张公巷窑可能生产过供宫廷使用的部分瓷器,或是文献记载中的官窑窑址。”

哥窑“神秘”,其窑址至今没有被发现,仅有精美瓷器传世。定窑“秀美”,瓷器以白瓷为主,色若凝脂、温润如玉。“钧窑则十分璀璨,其属于北方青瓷系统,乳浊釉,青中带红,灿若蓝天中的晚霞。”罗虎告诉同学们,钧窑是青瓷工艺的突破和创新,对后世的高温彩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代玫瑰紫海棠式花盆、北宋玫瑰紫花盆、天青釉盖罐……“颜色太美了!”大屏幕上灿若云霞的钧窑精品,让不少同学惊叹不已。

繁昌窑是江南青白瓷中心窑场

安徽人杰地灵,自南朝至唐宋元明,各地出现了众多瓷窑,曾出产过青瓷、白瓷、黄釉瓷、黑釉瓷,萧窑、寿州窑、繁昌窑、烈山窑都是曾名扬天下的著名窑口。罗虎介绍,安徽南北方古代瓷窑遗址窑炉各不相同,北方多为马蹄窑,南方多为龙窑,依山坡而建,头低尾高,宛若长龙。

在中国瓷器史上,繁昌窑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连续主持繁昌窑遗址发掘和资料整理,罗虎通过一线考古故事,带领同学们认识这座专烧青白瓷器的大型瓷窑遗址。“繁昌窑创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早中期,在北宋末期停烧,是安徽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繁昌窑分布于芜湖市繁昌区南郊和西郊的丘陵山地,主要由南郊的柯家冲瓷窑遗址和西郊的骆冲窑瓷窑遗址组成。“1954年5月,近代书法家、文化名人、时任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馆员葛召棠赴皖南调查、征集各类文物1589件,在繁昌南郊发现了古窑址1处。尘封千年的繁昌窑古窑址终于揭开了第一缕面纱。”

自2002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系等联合对遗址进行了首次正式发掘,至今,对繁昌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发掘面积超过2800平方米。

通过考古发掘,考古专家全面摸清繁昌窑窑址分布情况及各窑场的生产规模和相互关系,发现了我国古代分室龙窑的最早形制,在我国南方青白瓷窑址考古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确认繁昌窑是江南青白瓷中心窑场,是中国青白瓷起源的关键窑址,也是窑业技术交流重要节点。”

考古故事精彩 同学们意犹未尽

一个多小时的“陶瓷文化之旅”,精彩的陶瓷考古故事让同学们听得入神,意犹未尽。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提问,罗虎一一耐心解答。

“听完罗老师的课,我了解到安徽有这么多著名的瓷窑,出产种类丰富的瓷器。”合肥三十五中唐一同学在互动答题中表现出色,不仅获得了罗虎亲自赠送的礼物,还与罗老师面对面交流,一起合影。他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通过活动了解了中国陶瓷的发展过程,认识了很多名瓷,收获很大。

高一(1)班的阿旺拉姆家在西藏昌都,一直很喜欢历史和考古。“这节课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瓷器,感受到了中国瓷器独特的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元一体感受更深刻了。”高一(8)班的孔静怡对罗虎介绍的中国五大名窑非常感兴趣。“中国瓷器千古流传,不仅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更承载着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罗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陶瓷,也了解了考古。”

看到同学们对中国瓷和陶瓷考古有浓厚的兴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罗虎非常高兴。“第一次参加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看到这么多同学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喜欢陶瓷,我很感动。”“希望随着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的持续开展,能有更多机会来到同学们中间,宣传安徽考古和中国陶瓷文化。”

全程聆听分享,合肥三十五中学高中历史教师王莎认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对于学生涵养历史学科素养,有非常大的帮助。“一线考古人走进课堂,为同学们讲述鲜活的考古故事,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了解考古,感受到历史的鲜活,触摸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是非常大的促进和补充。”

合肥市第三十五中学副校长赵峰表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与合肥三十五中一贯秉持五育并举、将广大学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美丽祖国杰出建设者的理念高度契合。“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增长知识、提高审美、感受美好,也进一步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热情。”“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中,将所学化为所用,为守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武鹏 杨雪娇 任逸玮 文/摄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3-05-31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10场活动在合肥三十五中举行 2 2 安徽商报 c976618.html 1 走进瓷世界探秘繁昌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