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近年来,安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对标《规划纲要》要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乘风破浪向未来。
下好“先手棋”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一环。
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形成建成、在建、预研“3+6+3”梯次发展格局,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成果世界领先……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区域创新能力升至第7位,创新环境跃居第3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在美丽的巢湖之滨,以创新为主题的综合性场馆——安徽创新馆坐落于此。
黄豆粒大小的微显示屏,通体透亮的环绕屏手机,VR视觉反馈仿人随动机器人,微型心脏导管泵,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号模型……创新馆内,征集展示了近1900件安徽创新成果,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330余场,发布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800亿元,培养各级技术经纪人1400余人,孵化科技型企业30余家,与国内外140多家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里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窗口”,也是一座科技成果转化的“大市场”。
2020年9月,依托安徽创新馆,安徽成立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旨在打造联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国内一流的科技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就地交易、就地应用。
“我们坚持资源‘引进来’、机构‘走出去’,发挥安徽科技大市场平台综合优势,全面增强创新资源集聚配置、辐射带动能力。”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董事长王倩告诉记者,如今,安徽科技大市场正在探索“前店+后坊”的发展模式,紧密对接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科技大市场向交易后环节延伸,促进科技成果加快产业化,打造产业孵化的大基地。同时,把技术转移人才作为成果转化的“关键人物”,建立以技术经纪人为主体的成果征集、需求挖掘、交易转化机制,打造一流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目前,安徽科技大市场建成运营芜湖、蚌埠、六安、淮北等分市场10个,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近40家,启动运营技术经理人事务所4个,组建安徽省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安徽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加速孵化中心,首批41家企业入孵培养,合作建设首个成果产业化基地“云谷创新园”,逐步建立“科技大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所)+科技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成果产业化基地”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在合肥蜀山区,有一座三面环水、面积仅2.65平方公里的小岛,这里却有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户,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这座小岛就叫科学岛。
今年4月,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式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据了解,这是EAST开展的第122254次实验,对加快实现聚变发电具有重要意义。
“EAST”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它的建设和投入运行,为世界稳态近堆芯聚变物理和工程研究搭建起重要的实验平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掌握新一代先进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的国家。
作为我国热核聚变研究的“国之重器”,“EAST”为提升我国磁约束聚变物理、工程、技术水平和培养高水平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个装置对我们国家超导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在建设“EAST”之前,国内每年能生产的超导线材十分有限。如今,装置的建设以及后续加入ITER计划使我国超导线材实现了规模化发展,甚至在超导领域培育出拥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今年5月6日,中科院首个开放创新试点“磁约束聚变能研究开放创新试点”落户科学岛。“该试点将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和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科学岛和未来大科学城建成全面开放共享的‘最美科研圣地’,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国际化建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此次开放创新试点为契机,磁约束聚变研究将不断深化重点合作,拓展合作对象和合作领域,推动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进展,谋划推动聚变能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加大引进国际人才力度及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推进磁约束聚变研究不断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建设单位,长三角一体化为我们带来了一些重大发展机遇。”谈及长三角一体化,该负责人表示,科学岛承担着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核心使命,他们需要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使用驱动的定向性建制化基础研究,并在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基础研究过程中,将一系列能够转化为产业化的成果快速转化,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安徽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出台《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推动科研供给与技术需求充分对接,打通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路径,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2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287.5亿元,同比增长34.5%,居全国第8位。今年一季度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78.2亿元,增长180.4%。新获批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6家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315项成果实现赋权。”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目前,安徽累计建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5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四大”载体,成功举办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安徽)科交会,签约金额分别达282亿元、926亿元;建成运营安徽科技大市场,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金额近700亿元;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已汇聚专家1.7万余名、科技成果7万余条;打造“双创汇”品牌,走进高校院所、企业,促成科研人员创业、企业家创新。加快科技金融融合发展,牵头组建母基金总规模达126亿元的天使基金群和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基金丛林。用好政策工具,设立2亿元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对合作银行、担保机构给予风险补偿,带动银行向1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511亿元。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