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链”产业协同助力安徽制造“蝶变”
近年来,安徽凭着良好的创新优势和制造业基础,将创新与产业的合作作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合作领域,把制造业作为科技创新主战场,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让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
今年年初,《安徽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2023年工作要点》正式印发。今年,我省将围绕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化与沪苏浙合作,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标志性进度和成果。
如今,安徽各地坚持扬皖所长,强化聚合协同效应,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速跑”。
近年来,合肥市立足“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月30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与合肥经开区签署协议,宣布总投资近10亿欧元的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全资控股科技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项目落户合肥经开区。项目集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和采购职能于一体,将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预计于2024年一季度正式投入运营,员工规模近3000人,为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再添一块拼图。
据统计,2022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今年1月至4月,合肥汽车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3.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2万辆、同比增长约4倍。
目前,合肥市拥有江淮、蔚来、比亚迪、长安、安凯、大众(安徽)等一批整车企业,集聚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305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其中整车企业从业人员超5万人)。当下,合肥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作为安徽的“东大门”,对接沪苏浙的“桥头堡”,马鞍山市立足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新发展定位,一“马”当先,勇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开路先锋”。
前身为马鞍山铁厂的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创造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多个第一,第一个车轮轮箍厂、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第一条大H型钢生产线先后在马钢诞生。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2019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联合重组,将发展定位明确为“中国宝武优特长材专业化平台公司和优特钢精品基地”,加速从传统钢铁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实现发展动力、路径和方式的全方位转型升级新格局。
除了马钢这样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马鞍山还拥有华菱星马、山鹰、蒙牛、中钢天源、奥克斯等一批代表企业。为推动智能制造“存量”转型,马鞍山市坚持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之“纲”,从2022年开始实施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积极推广马钢“智变”经验,聚力构建一流的智造生态体系,在全省率先开展智能制造标杆示范企业认定,推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成熟度达规范级。截至目前,已为450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线下诊断服务,全市共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5个、数字化车间61个,总数居全省前列。
作为唯一与江苏、浙江都接壤的安徽城市,宣城肩负着“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的总定位和“争当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安徽排头兵”的新使命。
近年来,宣城市抢抓重要历史机遇,结合自身区位、产业优势,宣城提前部署、精心谋划,在全省率先印发《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宣城行动计划》,将“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作为全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号工程”,聚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动宣城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0年,已在光伏行业深耕二十余载的华晟新能源核心技术团队在宣城市各类招引政策的支持下落户宣城,并创办华晟新能源,专注于超高效异质结电池、组件的技术研发与产品规模化生产。
华晟注册成立8个月内就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2021年一期投产,第一年销售收入破2亿元,2022年销售收入破19亿元,2023年销售收入预计破70亿元。截至2022年底,安徽华晟已投产异质结电池组件产能超过2.7GW,到2024年,华晟新能源在宣城异质结产能规划达20GW。如今,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异质结电池产能第一的制造商。
2020年10月以来,“一地六县”产业合作区宣城区域与长三角区域签署合作共建协议77个,推出一体化制度创新实践成果52项,宣城市2项实践成果列入全省长三角一体化实践创新案例,位居全省第2位。2022年,合作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13个,总投资411.7亿元,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40个。
如今,宣城正将新能源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两个“千亿产业”进行培育,其中新能源产业已构建了光伏全产业链体系,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作为全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宣城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600家,占全省的20%左右。
作为安徽东向发展“东大门”,滁州不仅与南京交流合作源远流长,更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有着“近水楼台”的独特优势。
2019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动跨区域产城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滁州市共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共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4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4个,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全省第一。
滁州华瑞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滁州市南谯区南谯—浦口合作产业园,其半导体IDM芯片首期项目已进入全面生产阶段。项目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投资10亿元。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创造了多个“第一”——滁州市第一家晶圆体制造厂、南谯—浦口合作基金投资的第一个项目、南谯—浦口合作共建产业园首个投产项目。
“滁州的营商环境打造得非常好,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态度也很好。”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IDM芯片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不到3个月,从开工建设到建成投产仅用时12个月,刷新了该企业项目推进纪录,这要得益于南谯区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及南谯—浦口创新的合作发展模式。
据悉,2021年6月,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签署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协议,探索建立“浦口推荐、联合招商、共同研判、产业协同”的合作机制,发挥产业基金作用,资源互补、错位发展、配套融合,吸引了一批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前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落户。
聚焦“一体化”、聚力“高质量”,近年来,安徽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努力擦亮“安徽制造”这张名片,同时,安徽各地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据统计,2022年安徽全省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1位,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居全国第八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居长三角第一位;今年前4个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一季度技术合同交易总额同比增长180.4%。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安徽省经信厅一级巡视员吴韦人介绍,下一步,安徽省将助力科研供给与技术需求充分对接,大力实施工业稳增长、优势产业壮大、数字赋能、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等“八大行动”,推动全省工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谱写制造强省建设新篇章。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晓然/文 周继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