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期间,一个关于年轻人对婚姻态度的话题#这届年轻人真的不想结婚吗#登上了热搜榜。不少网友表达了对婚姻的犹豫和担忧,表示“不结了,又没有好处”“结婚牵扯太多,不划算”,尽管有这样的声音,但也有很多网友持不同看法,“想结但不想将就”“等年龄再大一点心境会改变很多”。
在合肥市杏花公园里,一排写有学历、工作等个人信息的A4纸被一根绳子挂在树上。草坪上挤满了替子女“操心”人生大事的父母。近年来,每到春节时刻,相亲的潮流就会在年轻人中悄然涌动。
这届年轻人真的不想结婚吗?
内心拧巴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当春节遇上相亲,他们又是如何看待相亲这一模式?面对家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惯性,他们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审视,更要直面自己内心的纠结与渴望。
相亲人李俊:
不是相亲就是在相亲的路上
在乡村,“成家”这一概念蕴含着复杂的社会预期。23岁的李俊来自安徽省亳州市乡村,李俊小时候的玩伴大都早早成了家,但经历过大都市生活环境的他在相亲这件事上,一时天人交战。与大城市不同,李俊家乡的相亲文化,受到小城镇的生活方式和紧密的社区关系的影响,一种特有的“相亲生存法则”已然形成。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的婚育观念较为保守,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也更大,因此相亲在乡村地区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李俊的采访实录
我是2001年生人,算一算其实还不满23岁。父母在北京接手了一家小水果店。高中毕业后,我就来到北京帮父母一起干,希望通过这份小买卖积累些经验,将来自己能独立做生意。
相亲是“正常且普遍”通向婚姻的方式,细数下来,我有十几个朋友都通过相亲找到了结婚对象,今年回老家还要参加一场朋友的婚礼。
今年春节,我比父母回去的晚一些,他们事先提醒我,春节可能会有相亲的安排。尽管他们给了我心理准备,但我没想到春节期间,我竟然接连相了七次亲。几乎每天都会跟女生见面,我也不清楚我是回来过年还是回来相亲了。
我对相亲抗拒吗?其实我挺纠结的,老家的朋友都是这么过来的,大家找对象一般都是同学或是亲友介绍,年龄稍微再大一些后面就很难找了,平时做生意也忙,没精力去找对象。可我并不愿意随便找个人凑合过日子,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个合眼缘,能聊到一块去的,我们可以一起经营小生意。
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全家正忙着包饺子,这时家里来了位亲戚,问我是否有空见个女孩。据说她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于是,我们就在村口的路边见面了。我们相互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在附近逛了一圈。最后,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决定在线上继续交流。
一周过去了,除了加上微信后的第一声问候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的交流。实际上在我的老家,相亲中女孩如果没对你产生兴趣,她们会直接拒绝加微信,或者即便扫了码,之后也不会通过好友请求。
我还相过一位女生,家里在村子属于很富裕的,一家都在江苏做家居生意,刚开始就不是特别想见,因为这样的条件和我并不匹配。我们只随便聊了一下,连联系方式都没留就草草收场。
老家相亲挺看重条件的,介绍对象会关注男方家的经济情况,今年我买了车后,给我介绍相亲的更多了,还有就是一般家里有两个儿子的女方是不愿意的。
要在县城买房,房价大约六千多元一平方米。除了房子外,订婚、彩礼也成了我心里的一个包袱。不算房车,我和家人估计了一下,订婚和结婚加起来差不多得40多万。
村里订婚礼的金额有6万6的,也有8万8的,至于结婚礼金,多数情况下会是18万8或28万8。此外需要买三金、五金等传统礼物。我们这里的习俗还讲究“十全十美”,即购买10种不同的物品,每种10箱,比如烟酒、水果、礼品等,总共要达到100箱。在这些繁琐过程中,我也听说过两家人就闹掰了,还会为了多少彩礼造成纠纷。
同龄人基本都有对象,就你还没有结婚,也可能会被村子里的人说闲话。而一些年龄大点的农村男生,在媒人眼里就不吃香了。
我本来也觉得,我才23岁,还不用急。但被身边其他人唠叨得多了,久而久之我也有点焦虑了,也慢慢开始着急这个事。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