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4年02月26日
美丽安徽
第3版:

这场15人遇难的火灾,教训何在?

15人遇难!44人仍在治疗!南京市长道歉!

这两天,年味仍浓;24日,本该是无数人欢度元宵的好日子。此时此刻,有人再也不会睁开眼睛,有人还在为身心创伤而痛苦——据央视报道,经初步分析,这场悲剧因为南京一小区建筑地面架空层停放电动自行车处起火而引发,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究竟停放电动自行车处因何起火、为何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相信有关部门经过严谨细致的调查后,会将事情真相公之于众,给无辜伤亡者和公众一个交待,但悲剧当前,心痛难以平息,电动自行车种种安全隐患成为热议话题。

不少朋友在点开小区物业群时发现,大家都在吐槽身边的隐患乱象,抱怨“我们也很危险”……

如今,除了开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电动自行车是很多人日常出行的标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随着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稳定增长,不当使用、停放、充电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事故也频频发生。

为何我们无法从悲剧中汲取教训?为何“定时炸弹”总是无法拆除?究其原因,无非几点。

自私自利,只顾自己。

正因违规使用电动自行车可能酿成大祸,早在多年前,相关法规已经明确要求“禁止在走道、门厅、楼梯口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禁止违反用电安全要求私拉电线和插座给电动自行车充电”。

面对法规要求,仍有不少人熟视无睹,觉得“不把车搬回家就不放心”“摆放在楼道里更方便随时使用”,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公众安全之上。

违规改装,不当充电。

理论上,一辆经过严格出厂检验合格的电动自行车产品,安全性是能够得到保障的,发生突然起火等问题的可能性极低。

但一些使用者却心存侥幸,觉得电动自行车的速度不够快、电池续航“不给力”,擅自找人进行改装。此外,还有人嫌公共充电场所较远、“懒得跑路”,违规使用其他的充电设备“凑合”。

如此一来,他们的电动自行车怎能不成为“定时炸弹”?

监管不力,只“和稀泥”。

正因为电动自行车的不当使用可能造成重大事故,若空有法规,却因现实中的种种因素无法严格推进落实,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便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大家不妨想想身边的例子,面对一些非要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的人时,是不是无论小区物业人员抑或普通居民都“难以劝服”?除了“和稀泥”外,围绕电动自行车的基层治理往往不能产生足够的强制力,对很多违规现象明知危险,却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次次的默许,一次次的侥幸,就是一次次危险系数的叠加。

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2022年全年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车)火灾1.8万起,比2021年上升23.4%;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2022年,接报居住场所内因蓄电池(电动自行车充电电池居多)故障引发的火灾3242起,比2021年上升17.3%。

很明显,南京一小区这场震惊全国的悲剧,不是个例,更不是偶然!

是时候要较真了!

谁在提供违规改装电动自行车服务?严查!严惩!绝不姑息。

面对无法劝阻、坚持进行危险活动的人员,小区物业有义务通过报警、拨打12345等方式,联系拥有执法权的部门介入,对一丝一毫的隐患都不能“和稀泥”。

同时,小区物业可在电梯间等场所投放安全警示广告,用一起起惨痛甚至血淋淋的真实案例,告知每一名住户违规使用电动自行车可能造成的后果,潜移默化规范日常行为。

当然了,站在普通居民角度,我们不仅自己要严守安全底线、合规用车,只要发现身边的隐患,都不妨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曝光。

还有什么比生命安全更重要?

悲剧一旦发生,再多的叹息,再痛苦的呼唤,都无法弥补,世间从无后悔药。

从日常小事做起,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梅麟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4-02-26 2 2 安徽商报 c1019285.html 1 这场15人遇难的火灾,教训何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