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4年02月26日
美丽安徽
第6版:

谁有古菱花,照此真宰心

■私读

《四时之外》

·周敏

◎ 朱良志/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良志教授新著《四时之外》是围绕中国传统艺术中关于时间问题的思考,揭示古人如何表达人生困境以及怎样从这困境中解脱。朱良志认为在时空之间,中国艺术更注意时间性因素。中国艺术要在变化的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属意的途径之一。他对此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最早谈及应该是在《中国美学十五讲》的第八讲“四时之外”,其中观点奠定了之后思考的基本框架。在《真水无香》中谈“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也涉及时间性问题。然后在《一花一世界》中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关于倪瓒绘画抹去时间痕迹的“绝对空间”样式的独到思考,该书还单辟一章讨论作为“非历史”的艺术。前后延宕近二十年的跨度,朱良志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沉潜思量。念念在兹,必有回响,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沉甸甸的《四时之外》。

甲编“瞬间即永恒”首先讨论的是生命体验中的永恒感,永恒之意——不是到物质、精神绵延中去寻找,而就在当下体得。其次讨论瞬间,瞬间不是度量上的片刻,而是体验境界中的“时空圆点”。然后讨论时间突围问题,借由赵州和尚的禅宗公案,道出突破时间之网的关键是人心的觉悟。最后以古秀、枯秀、隐秀三个概念,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揭示传统艺术哲学中生命真性“秀”出的逻辑。

乙编“时间的秩序”着重论述传统艺术突破自然时间秩序的支配问题。首先从耻春、销夏、眷秋、必冬四个角度谈传统艺术中“不入四时之节”的思想。其次从四时并呈、寒暑失序、铁石面目、生物互变、乱入苍茫五个方面揭示传统艺术颠倒时间秩序的方式。然后则从时间的方向性谈艺术中的超越智慧。最后总结出中国艺术中的一种独特时间观念——“桃花源时间”,这一时间既非主观的知识时间,也非客观的自然时间,而是一种生命时间,不活在知识、历史的计量中,而活在人真实的生命体验里。

丙编“历史的回声”集中讨论中国艺术独特的“历史感”。首先谈“古意”,所谓“古意”不是某种形式风格,也不是遥远时代的权威,更非时间上的回望过去或知识上的所谓传统,而是强调归复朴素本真的生命感觉。其次说“沧桑”,文人艺术重视沧桑气氛的创造,乃意在历经磨难仍不灭的精神。然后品“包浆”,有包浆的古物是“时间之物”,真正的鉴古者重视的并非时间本身,而是在时间的引逗下超越时间与历史,去发现真实的生命意义。最后论“时史”,探讨艺术根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独特思想。

丁编“盎然的古趣”围绕超越时间的趣味着笔。选择传统艺术中“古雅”“高古”两个概念和“花木”“山川”两种艺术呈现语言来讨论。“古雅”反映中国艺术重视历史、遵从传统、崇尚经典的审美倾向。但是中唐五代之后出现的一种“非时间”新古雅观,其根本旨趣恰在于超越时间,摆脱权威束缚,于历史背后追踪人真实生命意趣的呈现。“高古”概念凝结着古人对时间、空间问题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在极限中释放生命情怀的独特精神。

时间问题的重心在于如何理解“现在”。在线性时间中,一方面形而上学有完全静止的永恒的“现在”,另一方面物理学有即时的不持续的“现在”,这是时间的悖论。如何解决这一悖论,赋予“现在”以时间性的存在,成为困扰胡塞尔、柏格森、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难题。《四时之外》所揭示的生命时间观念,或可为这一时间难题提供一种中国式的思考。

时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基本形式之一,考察传统艺术所体现的时间观念,无疑是抓住了中华美学精神的核心。现在学界提倡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四时之外》可被视为这方面的重要成果之一。朱良志教授以现代视角激活古典,用近六十万字的体量揭示出中国独特的时间观念,在学科基础性问题上堪为学理性突破。这一突破回应了现代性困境,为“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提供了一条“中国道路”——一种通往心灵安顿之所的智慧。“谁有古菱花,照此真宰心”,一面映照出生命真性的菱花古镜,它只在超越“四时之外”的境界里绽放。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4-02-26 ■私读 2 2 安徽商报 c1019294.html 1 谁有古菱花,照此真宰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