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凌家滩吗?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人怎样制作出的精美绝伦的玉器?为什么凌家滩如此重要……4月26日下午,在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报告厅,第三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凌家滩考古领队张小雷现场开讲,以《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凌家滩》带领同学们穿越时空,踏上探索古国凌家滩的奇妙之旅。
高速上“安家”凌家滩享誉世界
“同学们知道凌家滩吗?有同学去过凌家滩吗?”活动一开始,张小雷的问题就让报告厅热闹起来。“老师,我们研学去的是芜湖,离凌家滩远吗?”“我知道凌家滩,但是还没去过。”“老师,凌家滩在哪……”
“G5011芜合高速公路含山境内互通出口现在已经由‘含山’改名‘凌家滩’,你们去芜湖的路上很可能经过了。”张小雷告诉同学们,以遗址名称命名高速出口,可见凌家滩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文化自信。
大屏幕上一张卫星地图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是裕溪河,一头连着巢湖,一头通往长江,凌家滩就在裕溪河的北岸。”他介绍,凌家滩遗址位于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约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1985年冬日的一天,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村村民在给老人挖坟的过程中挖出了许多石器、玉器,接到报告后,考古专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1987年6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为首任领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试掘,就此开启了凌家滩考古近40年的艰辛历程。
从珍贵玉器的不断出土,到凌家滩聚落布局的日益清晰,再到近年来超大型公共建筑基址等不断亮相,在三代考古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凌家滩考古成果丰硕,惊艳世界。凌家滩遗址曾入选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还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玉成”5000年
点亮文明曙光
“图片上的这些文物,大家认识吗?”凌家滩出土的珍贵玉器出现在大屏幕上,现场同学们争相抢答。“这是玉鹰!我在博物馆见过。”“这是凌家滩玉人!”“凌家滩玉龙,我在今年的生肖展上看到过……”
凌家滩以玉闻名天下,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些玉器有什么功能呢?张小雷告诉同学们,凌家滩出土玉器原料以透闪石、阳起石类为主,很多是人们用来祭祀的礼器,有些上面有小孔,也可能是装饰品。
一些形状特殊的玉器,还反映了凌家滩人的宗教礼仪思想。“这件器物叫玉版,关于它的功能,很多考古大家都进行过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专家认为它是原始八卦,有专家认为它说明凌家滩人已具备天圆地方的知识,还有专家认为它是占卜工具。“凌家滩遗址后来又出土了玉签,放在简化玉龟壳内。由此推测,玉龟壳、玉签、玉版应该是一组完备的占卜道具。”
张小雷告诉同学们,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人已经非常聪明智慧了,掌握了非常高超的玉器加工技术。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器采用了切割、琢磨、钻孔、抛光等一整套技术,还广泛应用了实心钻、管钻等技术,尤其是钻孔技术发达,玉人等玉器上的小孔细若发丝,令人惊叹。
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自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便是学者们一直关注的,新世纪开始之初,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在以考古学材料为基础,重新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2023年, 国家文物局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最新研究成果,认为中华大地大约从5800年前进入‘古国时代’,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就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故事中了解考古
现场“追星”
遗址深埋地下,考古人如何发现它?考古勘探怎样进行,洛阳铲有什么作用?张小雷结合凌家滩考古,讲述发掘现场的故事,带同学们了解真实的考古工作。“凌家滩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但考古不是为了挖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玉石器研究墓主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透物见人,进而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
安徽的重要遗址不仅仅有凌家滩。张小雷告诉同学们,1990年以来,天长三角圩汉墓群、蒙城县尉迟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含山凌家滩新石器时代祭坛和墓地等先后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繁昌窑遗址、怀宁孙家城遗址、蚌埠禹会村遗址等入围终评。“读懂这些重要遗址,同学们就能对我们安徽历史有基本的了解。”
精彩的分享激发了现场同学们对考古和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在随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举手答题,热情提问,现场气氛火爆。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围着张小雷,继续提问,现场“追星”。
“近年来考古文博热度不减,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我越发感受到自己有责任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普及考古知识,‘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就是很好的形式。”张小雷表示,连续三届参加“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每一次与孩子们交流互动,都能感受到他们对考古和历史浓厚的兴趣。“希望‘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继续开展下去,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走进校园,与同学们交流。”
在互动环节,来自七(5)班的高一萌一口气答出了安徽历年来上榜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遗址名单,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我平时特别喜欢历史,但主要是从历史课和课外书上学历史,今天还是第一次听考古专家面对面的分享。”高一萌表示,“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也激发了大家努力学习历史的兴趣。
来自七(13)班的黄文浩也非常喜欢历史。“张老师的分享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真实的考古工作,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黄文浩的老家在郎溪,听张小雷说起郎溪磨盘山遗址上榜了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他非常开心,“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看一看。”
专业又接地气,张小雷的分享也赢得了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张队长分享了考古发掘中很多真实的故事和细节,能够激发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平时的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历史教研组组长王云表示,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转变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张队长的分享为学生呈现了考古专家是如何思考、工作的,引导同学们像专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现场分享的很多材料也可以为后续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提供支撑。
“第三届‘发掘辉煌历史 传承灿烂文明——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大型公益活动首场活动走进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的校园,作为承办学校我们深感荣幸。”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东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井红杰表示,作为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他们始终不断探索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不同路径。“希望通过‘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一颗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种子,培养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王素英 武鹏 任逸玮
实习生 潘美玉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