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4年09月14日
美丽安徽
第8版:

文字替她们活下去

■声声叹

钱红丽

九月八日,是张爱玲的忌日。确切说,她离世于八日之前。八日是房东通知她遗嘱执行人林式同的日子。

黄舒骏《改变1995》中有一句:张爱玲在秋天/渡过了她最后一夜……

这一年,邓丽君、黛安娜相继挥别人世。

一晃,二十九年。

八日当天,许多人纪念张爱玲。

实则,她一直活着的。她通过文字不朽。

这也是大量文学创作者最高理想,纵然肉身不在,我的书依然有人读,我的文字替我活下去,一直活下去……

张爱玲终年74岁。据法医言,她大约逝于心血管类疾病。

我总是惋惜,她原本可以活至84岁,甚至更高,还能写出许多许多文字。

留下三十余万美金,以及无数手稿,一齐赠与宋淇夫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这笔积蓄,并非小数目。

她租居的家异常寒素,一无家具。连书桌也不愿置办,若干不朽之作,写就于垒起的纸盒上。当真是梭罗的拥趸了,将极简主义推向极致,连厨房里均是一次性碗筷。

深知大限来临,一件一件,将身后事安排得妥妥帖帖,甚至细心到将证件包放在门口显眼处。这个人高自尊了一辈子,临了挥别人世,也要想着给警察免去麻烦,让他们不必翻找,轻易拿到自己身份证件去注销。

何等的体面,而有尊严。

她生命最后几年,与宋淇夫妇通信中,话题总绕不开“看病”,排漫长的队,看牙,看胳膊,看皮肤……她去的公立医院,大量时间都花费在无期的等待上了。那么多的储蓄,也不舍得预约家庭医生。

她本该有更加优渥的生活。只是被时代生生耽误了。

倘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不曾沦陷,以她一贯优异的成绩,港大本科毕业后,一定可以拿到英国藤校奖学金,一路硕博读下来,于异国谋得一个终身教授的教职,岂非易如反掌?

这样,日后的她再也不必有书信中频频托人为自己联络一份闲差的尴尬困苦,甚至不忘谦卑加一句:薪水不必高,够用就行。

每读她给庄信正、夏志清诸友信件,这俗世中的“疑难”,这逼窄现世给予她不可逾越的烦恼,不免痛恨,何以于天才的她如此不公……

有一年,行旅宝岛台湾的她,突然收到赖雅中风入院的电报,没有直接回美的她,径直去到香港写剧本——宋淇为其揽到电影《红楼梦》剧本的活。她要通过一支笔挣一笔资金,给丈夫治病。家信中,无奈倾诉自己写剧本,写到眼睛出血,形容自己整日狗一样累……彼时,借居宋淇家的她,一颗心何以安稳?

末了,电影拍摄计划搁浅,一分钱也未挣到。这俗世泥泞,一次次拖累着她,消耗着她。

后,赖雅故去,总算暂时停泊下来,少了些辗转,以十年时间,写出《红楼梦魇》。

去美后,《易经》《雷锋塔》等长篇相继以英文完成,包括中短篇小说数则,以及对年轻时的长篇小说大肆修改,注释《海上花》等。若非宋淇善意阻拦,《小团圆》早三十年便出版了。

不朽之作《秧歌》,被蒙蔽多年。相信多年后,会迎来公正评价。

她一辈子,简直没过上几天舒心日子。自港大辍学,回上海圣约翰大学勉强读了一年,许是不想低声下气伸手拿父亲学费,彻底弃学。21岁年纪,开始小说创作,到处投稿,渐声名鹊起,负担起自己。对姑姑感情最深……父母那里不曾获得的爱,终被姑姑补偿。多年以后犹记,有一回说想吃豆沙包,姑姑听进去,竟学着蒸出。她一个人站在厨房捧着那几个包子,湿了眼睛……

这一辈子缺爱的大才,逝后,赢得了一代一代读者万千的爱。

中国近代史上传世的女作家,同生于民国。一位张爱玲,一位萧红。

萧红更是让人意难平。留下不朽名篇《呼兰河传》的她,忽然静止于31岁。

前阵,河南作家青青于摄氏40度高温中穿行于重庆,往北碚访复旦大学旧址……我是从她的转述里,首次得知,当年,曾有同仁邀请萧红留在复旦教书之事。

无比痛惜……她当年留下就好了,不去香港,避开战争爆发,也不会被误诊……

萧红的理由是,要静心创作。

她就是这么纯粹,一心只能扑在一件事情上。

殊不知,大学里教书也可以摸鱼,一点也不耽误写作。当下多少作家成名后不都一样在大学摸鱼教授创意写作么?

同样是香港,同样是战争,毁了两位女作家。一位被毁了学业,致使日后的她屡屡受挫于谋生职业的选择。另一位,搭上年轻的生命。

她们不在了,她们的文字一直替她们活着。

虽说时代愈发糟糕,但读书人永不绝矣。这一群,作为寒夜烛火,虽微茫,但不会熄灭。他们才是文明延续的纽带以及薪火传承者。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4-09-14 2 2 安徽商报 c1051350.html 1 文字替她们活下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