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4年11月01日
美丽安徽
第3版:

六尺巷何以赋能基层治理?

据农民日报10月31日第8版整版报道 桐城六尺巷其实很“窄”,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六尺巷又很“宽”,由此延伸出的“六尺巷调解法”“六尺巷工作法”以及谦和礼让思想深深融入了桐城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成为桐城的精神标识之一。

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来到桐城市的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总书记说,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六尺巷的故事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土地纠纷。张家给远在京城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复的《让墙诗》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得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六尺巷。

在新时代,六尺巷被激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大“法宝”,正不断续写着关于礼让与和谐的崭新故事。

今日的桐城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六尺巷文化元素无处不在,从邻里小争到诉讼大纷,六尺巷典故的运用贯穿始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启迪广大群众对标先贤、以礼为先,引导矛盾双方互谅互让、握手言和。六尺巷中蕴含的谦和礼让、和为贵理念代代相传,滋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

“怎样把六尺巷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运用于社会治理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社区治理,发挥好基层组织的关键作用;大力弘扬好人好事,在全社会营造互谅互让的氛围。”桐城市委书记章周中一直在思考这个大课题。

青砖黛瓦的印痕,掩隐着左邻右舍的质朴对白;清明高洁的牌坊,镌刻着礼让三尺的千古美谈……一条巷子,一个故事,一种文化。从社区治理到乡村治理,从“让”到“和”,从和谐乡村到和美乡村,六尺巷结合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必将在新时代背景下大放光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贡献沉甸甸的力量。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4-11-01 2 2 安徽商报 c1057838.html 1 六尺巷何以赋能基层治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