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自然界阳气开始生发,此时也是人体阳气生发最旺的时节,更是养生的黄金时节。经过严冬的考验,人体防御功能如何维持阴阳平衡,顺利度过春天而不生病,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025年为乙巳年,它在气候特点上与往年有所不同,养生防病的措施也要有所调整。
天人相应顺天养生
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人体的健康状态与天气和物候密切相关。从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来看,2025年是乙巳年,属金运不及之年。金运不和,金气衰弱,无法有效制约木气,导致木气过旺,人体可能会出现肺气不足,易被肝木所克,呈现“木侮金、客克主”的疾病特点。
主运可反映一年五时的气候正常变化。2025年的主运依次为太木、少火、太土、少金、太水;客运则随着岁运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一年五时气候的异常变化,2025年的客运依次为少金、太水、太木、少火、太土。司天之气为厥阴风木,上半年风气大行,气候偏凉,易感受寒邪;在泉之气为少阳相火,下半年暑热大行,气候异常。因此,2025年春季总体风寒之气较重,需时刻注意保暖。
防病措施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和饮食起居习惯差异显著。根据地域及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做好防病措施是关键。2025年春季,气候偏凉,寒热交替频繁,人体易因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受损而感邪,引发咳嗽等疾病。治疗时需补肺气、泻肝火,注重肝肺同治。对于既往有肺脏或肝脏疾病的患者,春季应防止旧病复发,注重扶助肺气,抑制肝气。
我国北方今年春季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明显,容易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养生要注重保暖,逐渐减少衣物,避免受凉。应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早春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防止倒春寒,今年初春寒冷气候易反复,衣服需渐渐减少,宜选择保暖防风的衣物。
我国南方地区在立春时节后,天气逐渐回暖,气温、降水量渐渐上升,日照逐渐增加,此时各种致病菌活跃度高,容易引发流行性疾病。因此,日常要注重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主动健康”促防病
根据中医理论,春季应肝,应格外注意养肝护肝。
春季,首先应调整作息,顺应自然变化,做到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利于阳气生发。日常要注意保暖,特别是早晚温差较大时,不可过早减衣。早晨宜披发缓行,衣带宽松,在庭院中漫步,沐浴阳光,愉悦身心。在室内时需注意开窗通风,防止风邪寒邪侵袭人体。
春季阳气生发,饮食宜清淡,适当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避免过度食用大热、大辛食物,防止上火或邪热化火;生冷黏腻之物也应少食,以免伤脾胃。此时人体阳气生发,肝气旺盛,情绪容易波动,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饮用菊花茶、枸杞茶和玫瑰花茶等以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缓解情绪波动。菊花茶能够清热解毒、平肝明目,帮助身体清肝火,缓解眼部疲劳,适合春季因肝火旺盛引起的各种不适;枸杞茶能够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增强体质;玫瑰花茶能够疏肝解郁、调理情绪,缓解因肝气郁结引起的情绪低落和胸闷不适,适合春季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饮用。
春季肝木当令,调节情志尤为重要。保持积极心态,避免忧虑和情绪波动过大。可通过听舒缓的音乐等方式来缓解压力,调养心神,以防肝气郁结或肝火上炎。遇到不顺心的事,可通过聚会以及与好朋友聊天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
春季气候宜人,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情绪放松。经过寒冷的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减缓,身体机能也处于较为慵懒的状态。春季的到来,气温回升,微风和煦,为人们提供了理想的户外活动条件。此时,加强锻炼、参与户外活动不仅能唤醒身体的活力,还能调节情绪,开阔心胸。例如,爬山、踏青、跑步、远足等有氧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疏解冬季积累的郁气,让身心得到充分的舒展。
养肝护肝防旧疾
中医理论认为,春季与肝脏相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春季肝气旺盛,容易出现肝火上炎的情况。因此,春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肝护肝。肝脏功能低下的人常表现为疲劳、食欲不振、两胁胀满不适等症状。为了保护肝脏,首先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春季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和慢性病的复发期。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或曾经发生过中风的人,更需要注意春季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从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日常要注意适应春季寒热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对于慢性病患者来说,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病情稳定。
春季养生不仅需要关注身体内部的调养,还需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可以每天坚持梳头,用梳子轻轻按摩头皮,以促进头部血液循环,预防头痛、失眠等问题。
总之,春季是养生的关键时期,通过养肝护肝、预防旧病复发以及合理的生活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力。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大好春光,保持乐观的心态,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健康养生的目标。据《中医健康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