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安徽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相关情况。这场新闻发布会透露了2025年安徽科技创新的全局性、战略性布局,其中在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方面的“新”意,颇具看点。
研发投入强度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科技创新评价中,“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代表着区域科研水平的关键支撑力。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吴劲松16日介绍,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推动“三个往前赶”。2024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居全国第7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吴劲松说,不断增强的科研投入,支撑了一系列重大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下一步,我省科技研发投入怎样保持强支撑力?
“今年,我们将在科技改革上奋力突破,打造科技零基预算改革2.0版。”吴劲松介绍,2025年,我省将撬动多元化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同时,深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经费支配权。
推动和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当主角
省科技厅副厅长李国阳介绍,我省今年将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推动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资源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建立青年科技人才低频次、长周期评价机制。对于承担国家和省重大攻关任务类的青年科技人才,强化使命导向,提高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及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赋予更多青年科技人才评价自主权。
树立“使用就是最好的培养”理念,在省级重大科技任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急科技攻关中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40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资助结构,90%以上的经费将用于支持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设立省杰青延续资助项目,支持取得突出成绩的省杰青项目负责人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挑战科学难题、攀登科技高峰,培养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水平领军人才。
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落地
4月26日~28日,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将在合肥举办。
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近年来,我省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产融合的途径,强化中试孵化、对接交易、金融支撑,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全面推开,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89家。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9个,其中国家级67个。今年,我省将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构建要素充分集聚、供需精准对接、服务高度集成、成果高效落地的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方面,今年我省将打造2.0版,对省属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指导,挖掘赋权典型案例,以“赋权企业”为重点,抓好跟踪服务和政策支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组织科大硅谷、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与试点单位加强对接服务,进一步推动省属高校院所成果转化。
陈龙胜介绍,今年,对标国际一流,聚焦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我省将推动省市协同,谋划建设一批顶尖孵化器,进一步贯通科技创新、转化孵化、企业培育、产业集聚全链条,示范带动更多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促进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项目的加速孵化。
今年,我省还将推动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快分市场建设,尽快形成覆盖全省、服务全省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协同创新汇聚科创力量
省科技厅副厅长姚群介绍,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开放促合作,推动长三角协同创新,探索开展科技招引,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大力汇聚省外境外各类优势创新资源。
今年,我省将与江浙沪协同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开展“高校院所行”活动,充分链接沪苏浙等优势创新资源,引进人才、平台、成果入皖;聚焦我省重点领域需求,组织第八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以“安徽出题、沪苏浙解题”模式,柔性用好沪苏浙大院大所资源;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组织实施好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
通过“高校院所行”、“双创汇”、科交会等活动,利用基金招引、产业链招引、平台招引、场景招引、飞地招引等方式,常态化引进省外境外科技团队来皖创新创业、省外大院大所来皖设立研发平台。
在持续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的同时,我省将积极融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
姚群介绍,我省今年将支持省内大院大所和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国际大科学工程国家立项,争取总部基地落户安徽;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载体建设;举办系列交流对接活动,搭建特色国际科技合作平台。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