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桐城路140号大院里,一栋三层红砖楼满身都是岁月的痕迹,三楼的一套三居室曾是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和著名编剧、导演王冠亚夫妇的家。严凤英曾在这里居住十多年,期间主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包括《女驸马》《牛郎织女》《江姐》等,她在此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作为老旧小区整治项目,这栋居民楼即将被征收改造。6月23日下午,严凤英次子王小英告诉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目前已经与安徽名人馆初步达成捐赠意向,故居中严凤英与王冠亚的藏书、信件、照片等遗物将捐赠给博物馆。
三层小楼里有严凤英的家
1953年,严凤英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此后她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江姐》等经典黄梅戏剧目,开启了艺术生涯最璀璨的时段。
严凤英次子王小英介绍,这栋居民楼应该是1957年建造的,当时是为了解决剧团骨干员工的住房问题。“大约1960年前后,全家人搬进小楼。母亲创作的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都是住在这里的时候完成的。”
从两三岁到30岁,王小英一直住在这里,对这座老房子有深厚的感情。屋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童年的回忆,一本书、一件旧物的来历他都能如数家珍。
最东边的一间是严凤英和王冠亚的主卧。现存的梳妆台、大衣柜等家具都是搬进来时置办的。很小的时候,王小英也跟父母住在这间卧室。“早晨妈妈经常坐在这个梳妆台前梳头发,有时候化一点淡妆。”“没有演出和活动的时候,她大部分时间素面朝天,是一个非常大方、开朗、有亲和力的人。”
1968年,严凤英去世,此后王冠亚一直一个人生活在这套房子里,直到2013年去世。严凤英用过的粉扑、卷发的发夹、没来及用完的指甲油都被老人悉心收藏着。
生活节俭攒下满屋藏书
王小英回忆,父母工作都特别忙,他和哥哥幼儿园开始就全托,每周到周末才回家,那也是一家人难得的团聚时光。
客厅的方桌是全家人吃饭的餐桌,吃饭的时候父母聊天的话题也总是离不开黄梅戏。“聊角色、聊表演……妈妈还有个习惯,有时候端上碗就跑到剧团的同事家,聊的还是舞台表演,还是黄梅戏。”
父母工资不低,但王小英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生活非常节俭,自己的衣服经常是打了补丁的,铅笔要用到套上笔套也用不了才能得到一支新的。“那时候都不宽裕,钱总是不够花:剧团的师兄弟和同事家里遇到困难,只要让妈妈知道了,那是一定要出手相帮的。”
夫妻俩共同爱好是读书。王冠亚转业到黄梅戏剧团前就是大学生,一生手不释卷,阅读非常广泛。他的爱好是国内外的戏剧理论研究。严凤英看得最多的则是剧本和表演技巧方面的。孩子们读的都是《儿童时代》之类的少儿读物。“到了晚上一家人各看各的书,他们俩经常在一起讨论。”“很多讨论是围绕母亲的表演,演现代戏用什么样的表演方式,演传统剧目用什么样的表演方式……”
夫妻比翼从没红过脸
1956年,严凤英与王冠亚喜结连理,此后两人相知相伴12年。严凤英去世时,王冠亚只有39岁,却终身没有再婚,一直到84岁生命走到尽头。
王小英印象中,父母从来没吵过架,一辈子没红过脸。“只有一次,周末妈妈让爸爸带我们去公园玩,爸爸前一晚熬夜写本子起不来。妈妈抱着一个饼干盒吓唬他,‘再不起来我就砸了啊’……爸爸只好苦笑着爬起来。”
王冠亚独自生活的45年里,老房子里依然到处都有“严凤英”。衣柜里,珍藏着她曾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纱巾、出去演出用的包袱皮;书柜、五斗柜上,到处摆放着她的照片,剧照、生活照、合影……照片里的严凤英明媚动人、顾盼生辉,纵使时光流逝,依旧是最美的样子。
“后来很多年经常有人劝父亲,将来老了怎么办,再找一个吧。父亲说,看来看去,确实找不到和她一样的了。”
珍贵遗物将捐赠博物馆
老屋即将拆除改造,对王小英和家人来说,心里充满不舍。父亲和母亲留下的遗物如何处置,则是他心里一直反复思索的大事。
“父亲生前,对这些东西非常看重,不让我们动。”王小英告诉安徽商报、元新闻记者,他在6月14日专程从深圳赶回合肥。在老屋里,他“奋战”了十多天,才初步整理完毕。父母留下的遗物主要是大量的书籍、手稿、书信、照片以及母亲的衣物和生活用品等。
类似这样的遗物还有很多。王小英今年已经68岁了,他和哥哥王小亚都长住外地。“眼下的这些东西要是在我们手上保管不好,将来就灭失了。这是非常纠结的事情。”
在安徽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秘书长侯露女士的牵线下,王小英与安徽名人馆取得了联系,目前已经初步达成了捐赠意向。王小英同意,将父母生前遗物无偿捐赠给博物馆。他希望,这些遗物在博物馆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再尽一份力,这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也算真正实现了价值。“这些老物件,交给国家,由博物馆保管和收藏,是再完美不过的结果了。”
安徽商报 元新闻记者
刘媛媛/文
杨雪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