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的时间,从一名学徒,一步一步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独挑大梁的工艺师,参与了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工作和数十项国家重大国防工程、国家大科学装置等配套任务,拥有多项国家专利,产品应用到海、陆、空、天各个领域,他就是来自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安徽工匠”苏靖。
为机载显示器增加防护罩
1989年苏靖来到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一直专业从事机载特种显示器件的研发工作。2002 年他接到了一项任务,为显示器增加一层防护罩,解决在不同温差下显示屏凝雾看不清数据的问题。
苏靖的研究是在一个五六平方米的房间里进行的,房里安装有一系列设备,每次开工前,都要抽干水汽,然后将房间中的温度提高到 50 多摄氏度。完成这些工作后,身穿净化服的苏靖才可以进入房间进行研究。
在如此燥热的房间中,苏靖待的最长时间是两个小时。刚刚进入房间时,经常会出现恶心想吐等症状,直到后来才慢慢适应。出房间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喝光满满一大瓶水,以减轻脱水症状。
研究一个多月没有进展,苏靖感觉自己走路也抬不起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和同伴们一起找出了解决办法,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苏靖提起这件事总是会说,这次的研发经历对他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让他和他的团队意识到从事国防科技工作,创新、细心、耐心、责任心一样都不能少。
手工制作螺旋线 误差精确到微米
2008年,苏靖的研究领域从显示器件转向微波真空器件行波管中的螺旋线。行波管是广泛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通信等领域作为微波功率放大的核心器件,被喻为武器装备的“心脏”。螺旋线是行波管的“中枢神经”,担负着信号放大、传输的任务。
小小的螺旋线看起来毫不起眼,却对制作工艺要求极高。精度越高,功效越强大,制作的难度也就越大。螺旋线的制作通常都是以手工为主,加设备辅助完成,对“手艺”的要求非常严苛,其误差精确到微米,这项关键器件的制造工作从头到尾都是由苏靖负责。
在制作螺旋线的过程中,苏靖不断思考该如何提高现有工艺。经过反复的试验,2009 年他摸索出新的工艺手段,不仅保证了螺旋线的精度要求,使材料的利用效率达到 90%以上,还解决了原有工艺的污染问题。
此后通过不断探索与试验,苏靖又创造性地将螺旋线的绕线工艺由原来的传统平绕工艺改变成立绕工艺,最终使器件输出功率大大提高,这种新型工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广泛应用到后来装备任务中。
枯燥无味中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
三十多年如一日,天天窝在工作室,与显示器、螺旋线、机床、图纸打交道,苏靖的工作常与孤独相伴。在外人看来,苏靖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但他却认为自己是快乐的,可以利用自己所学为国家做贡献,每一件产品完成他心里都很有成就感。
苏靖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成为单位数十项国家重点工程配套团队的重要力量。他也是单位螺旋线工艺中岁数最大、经验最丰富、技术最过硬的“师傅”。他也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将自己创新的工艺技术无私地传授给身边的新员工,带出了一批年轻的工艺员。
一位同事评价说,在苏靖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人员的精神: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断创新,积极探索;谦虚宽容,团结协作;甘于寂寞,勇于奉献。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