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于我来说意义特殊,因为这是我连续第43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高考保电工作了。”6月7日上午10点,正在合肥市第十一中学配电房内进行特巡工作的合肥供电公司瑶海供电服务中心员工任家新说,他一定全力以赴,站好最后一班岗。43次的高考保电,他见证了高考变迁,从保障电灯“亮起来”、电扇“转起来”到保障空调“开起来”。
清晨7点再次巡视一轮双电源
上午8点半,距离2022年全国高考正式拉个帷幕还有半个小时,合肥市第十一中学门口早已热闹非凡。在交警和志愿者的有序指挥下,考生们陆续走进考场,送考家长们在校门外翘首以盼。
同一时刻,在位于十一中北门外地下停车库的学校配电房内,瑶海供电服务中心保电驻守人员任家新和同事李辉早已忙碌起来。他们和学校电力负责人仔细将所有运行设备的状态、仪表位置进行了核对,应用红外测温仪对变压器等关键设备进行测温。
实际上,当日清晨7点不到,任师傅就早早来到了现场。他和同事们沿着敬亭山路、一环路,将向十一中学供电两条外部双电源路径进行了一轮巡视。“变压器运行温度45度,外部线路运行良好,供电一切平稳。”9点,高考正式开始,任家新向保电调度进行汇报,并在工作簿上认真地记录。
今年59岁的任家新于1980年4月入职原合肥供电局。据他介绍,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他就参与到了高考保电工作中去,到今年正好是第43年。明年他即将退休,因此这也是最后一次他的“高考”。
几十年前要保障的是电灯和电扇
谈及第一次参加高考保电,任师傅仍印象深刻。“1980年考试是7月7号至9号,天气特别炎热。那时候能高考必须先参加预选,获得资格后才能进行考试,真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时的生活水平不高,只有考场里才有风扇,我们电力人要保障的就是电灯‘亮起来’、电扇‘转起来’。”
任家新回忆,80年代初期的合肥电网还比较落后。第一次保电那几天,他和师傅主要负责从南七里站到四牌楼范围内十几公里10千伏线路的巡视。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登电线杆用的脚扣、保险带等工具就放在自行车后座上。
从上午7点一直到下午6点多,他们师徒两人沿着坑坑洼洼的道路和乡间小道,一直“人力”巡视线路,碰到了问题现场立刻登杆处置。三天巡视下来,他们在酷暑炎夏的太阳直射下,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汗如雨下”,身上的工作服几乎都没有干过。
曾在考前1小时排除考点设备故障
任师傅回忆,参加了几十次高考保电工作,并不是每次都一帆风顺的。十几年前一次高考英语考试前三个小时、约清晨6点左右,他辖区的一所考点学校内部配电房突发故障,眼瞅着考试时间临近,学校自管电工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立刻求助于他。
在最快的时间内,他和十几位同事们赶赴现场进行设备抢修,直到考试前1个小时,故障才顺利排除,学校恢复正常供电。“记得当天抢修结束后,我照例站在学校门口值守,看着孩子们自信地迈入考场,那一刻我还是很自豪的。”任师傅说。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新千年之后的合肥城乡电网发展越来越好。不过,虽然供电可靠性高了,但高考的社会关注度更高,社会竞争也更激烈,因此对于高考保电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高考期间每天11小时现场值守
自今年5月中旬起合肥供电公司全面启动今年的高中考保电工作。“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线路、内部设备进行了好几轮的巡视,消除隐患缺陷,做好空调照明等全负荷试验,配合学校制定保电‘一校一案’和应急预案。”任家新自信地说,6月1日考试前,又进行了一轮实战,现场模拟考试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流程,准备充分。
高考期间,合肥电网全面进入“一级保电”时段,任家新将和500多位同事们每天11个小时以上在现场值守,不间断地巡视设备,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始终保持考试期间平稳电力供应。在英语听力考试时间,合肥电网将进一步升级保电级别。每个考点学校均保证做到正常供电、UPS不间断电源和发电机“三重保障”。
43年弹指一挥间,从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到今年即将退休的老师傅,任家新见证了高考的变化,保障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迈入高等学府。任家新激动地说:“十余载寒窗苦读,孩子们很不容易,我一定会站好最后这班岗,这是一份压力更是责任。”
李岩 苏殷莹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