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映预售突破1亿大关,首映当天累计票房已超3.5亿元,占据当天全国总票房的93.5%,打破过去三年暑期档科幻片首映日票房纪录,截至昨晚票房已突破11亿。
伴随开心麻花喜剧新作《独行月球》的登场,此间院线终于再迎久违的热度。尽管是否能如业内外期待般成为又一部“救市之作”尚有待市场给出答案,但从沈腾马丽时隔7年的大银幕再度合作,到颇为少见的科幻喜剧类型,开心麻花此番高配置的新试水无疑于己、于行业都是有意义的。为何选择科幻喜剧?全新的尝试带来怎样的挑战?对于这一次的“登月”抱有怎样的期待?即便上了月球也不曾改变的是什么?围绕此番麻花上月球,记者专访了开心麻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CEO、《独行月球》总制片人刘洪涛。
喜剧+科幻新类型和唯剧本论
一样的小人物视角、一样的夸张细腻、接连的反差与反转,加上沈腾马丽的独有默契,《独行月球》依然是开心麻花式的喜剧,然而这又是开心麻花最不一样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新作众多引人关注的标签中,科幻无疑是最醒目的一个。对于这一“别出心裁”的新类型,刘洪涛坦言,“初衷不是冲着新类型去的。”
“麻花的创作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唯剧本论,只要剧本好,我们是不限类型的。2018年初,吃鱼导演的一个朋友给他推荐了一个韩国的漫画,当时我们很快就决定把版权买下来,然后迅速开始着手推进。之所以下决心要去做,一方面是这个素材本身非常好,它提供了一个喜剧的想象,包括其中的情怀,都很吸引人。另一方面,对于麻花而言,希望每一步都能够对过去的自己有一个突破,所以这个等于是赶巧了。”刘洪涛说。
在刘洪涛看来,科幻与喜剧的结合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事实上,科幻喜剧这个类型是比较少见的,两者的结合不是那么浑然天成,尤其是从电影语言的表达上,总体来说,科幻的色调是比较偏冷的,而喜剧往往是暖色调的。”
他直言,为了两者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相融,以电影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独行月球》在改编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尝试,“因为原作是一个日更的漫画作品,内容非常庞杂,我们从电影的标准进行改编,需要做的工作就非常多,从2018年开始,光剧本就做了两年,这个创作的过程有点像大海捞针,从一个日更漫画里一点一点确定适合电影的故事线,比如怎么最终确定一人一鼠这样的搭配,每一步都是一点一点摸索。”
刘洪涛坦言,包括观众们心心念念的“含腾量”,也是由剧本内容决定的,“沈腾本身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喜剧演员,他和马丽的搭档更是如此,但是具体怎样使用演员仍然是剧本说了算,这个故事可以说第一时间团队就认为非他们二人莫属。”
争议与进化
热度高企、票房红火,《独行月球》无疑是这个暑期档讨论度最高的影片,其中的声音也自然各有所属。有观众直呼“制作升级,情怀远大,这是麻花最好的电影”,也有观众直言“笑料不纯粹,不是期待中的麻花了”,对此,刘洪涛表示自己时时在看各种评价,“一部电影出来有争议很正常,也是好事,我们特别在乎观众的看法。”
在刘洪涛看来,开心麻花的喜剧一直都在寻求新意,“比如2015年我们推出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是一个爆笑喜剧,它有一个穿越的壳,但讲的是纯现实主义的东西;2016年推出《驴得水》,这是一个荒诞喜剧,也是纯现实主义,但属于那种比较冷峻的喜剧,跟前面的爆笑喜剧是完全不同的;2017年,《羞羞的铁拳》是一个动作喜剧,这部片子不仅是类型上的丰富,我们整个制作的工业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我们一直都是敢于且乐意去创新去改变的。”
谈到“麻花风格”,刘洪涛说:“作为开心麻花,团队始终希望做到关注现实,在关注现实的好故事里让观众感受到喜剧带来的快乐、感动和思考,也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够给观众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在他看来,开心麻花对于喜剧风格的理解,其实是在不断地“进化”,“这是个非常开放的体系,我们会希望风格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希望凭借努力加深整个制作的工业化程度,在不断探索中,作出有力量的喜剧。”
历经四年零五个月的打磨,《独行月球》以当下的样貌出现在此间的大银幕上,该片目前豆瓣评分7.0,票房攀升中。从沈腾马丽的黄金搭档,到袋鼠“刚子”的顶流形象,再到铺展在太空的众多浪漫画面,不难想象,作为暑期的C位影片,《独行月球》必将在这个夏天给人们留下众多记忆点。
而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此番的“麻花登月”或许也将不仅是一次票房的提振,就类型而言,科幻+喜剧,无论是对于喜剧电影还是对于科幻电影,《独行月球》都提供了新的思路;而在电影工业化的路上,当更多的个体记忆最终成为行业记忆,新的世界也终将被彻底打开。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