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位于合肥市北一环的办公室里,黄国程说,自己的上班轨迹,最能体现他眼中近年来安徽的变化。
从安庆市太湖县山区走出来的黄国程已经告别了曾经一周有5天在路上的生活。如今的他,大部分时间不需出门便可参与全省项目招标。
从高速常客到 “一键通”
“作为中小企业的负责人,我直接感受就是国家对我们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安徽芊程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国程说,自己公司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的建设,经营范围覆盖全省。“别人说,你公司的规模很大,都覆盖全省了,一定很挣钱,但当时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多年前,因为项目投标的需要,每次公司都需要携带大量证书原件赶赴现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全省16个地市之间。“以前一周7天我有5天在外地,那时候朋友们和我开玩笑,别问,问他就是在高速上。”
“有时候碰到两个不同地市的项目开标,时间毗邻,又需要用到部分相同的证件才是真的急人。”据黄国程回忆,多年前,他刚刚在亳州市参加完一项工程的招投标,次日一早黄山市还有另一个项目要开标。近660公里的路程,他和司机两人开了一夜的车才勉强准时赶到。“去还是不去,其实毋庸置疑,企业要生存。”
采访中,黄国程向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当时,他每个月要投近80个标,算上来回路费、油费,食宿费,对于一家初创的小型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企业如果中不到标,拿不到项目在这个阶段就‘垮’了。”
近年来,安徽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及时掌握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诉求,实行清单化管理,帮助企业牵线搭桥促成合作,减免税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一系列措施,为企业解决了实际困难,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采用信用承诺制,投标企业无需再提供资信等证明材料,开标不见面,评标无纸化,监管智慧化,中标通知书在线发放,项目合同电子签订,交易文件网上备案,做到数据来跑路、办事零跑腿。”据合肥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平台共完成各类项目标段12999个,成交金额3498.43亿元,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均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通过推进“四电”应用,打通了省、市相关数据接口,调取企业资质证书、营业执照等100余种电子证照及其照面信息,实现企业参与投标所需材料“一键调取”“零提供”,提高交易效率。
同时,通过减免房建市政工程项目诚信企业投标和履约保证金;除医疗、信息化项目外,不再收取政府采购履约保证金;全面取消招标文件费用和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等措施,“真金白银”助企减负纾困。仅全面推行保函、保证保险等形式代替现金缴纳保证金这一项就为企业减负394.62亿元。
黄国程自己就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现在他投标时,不仅心里已经没有以前的“纠结”,而且随着各类如安全生产许可证、二级建造师等证书实现了电子化,连夜两城跑成为了历史。“以前每月我的投标支出就要4万余元,但是咬着牙也要投啊。”
从集中学习到线上答疑
“学生有问题找老师,我们有疑问应该问谁?”从部队退伍的黄国程对信息有着自己的敏锐。但是,应该如何从“知晓”政策迈向“懂得”政策,黄国程尝试了很多方式,但都不尽如人意。“托人找专家,上网搜解读,很多方式我都尝试过,不能说没效果,但是性价比和操作性不强。”
2020年左右,黄国程被“拉”到了由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建的建筑企业交流群。群里,还有来自全区与建筑行业相关的百名企业家。“群里非常热闹,大家有疑惑会直接@区住建局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方也会在线上直接解答,他们也会主动地在群里为我们解读相关的政策。”从以往的统一组织学习到在微信大群里提问,黄国程的疑惑得到了解答。
从管理者到服务者
“我的直观感觉,政府的职能部门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黄国程和很多同行交流时常说,资质、实力,大家都不缺,但就缺一个机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多公司的经营都出现了瓶颈,如何破题成为摆在企业主面前的难关。“这两年区住建局的工作人员不断为我们企业搭建平台,他们不仅帮助我们对接辖区内的龙头企业,对接上游商业平台,也会帮我们关注相关的项目信息,提供服务。”
“如今,农村的道路变宽了,乡村的环境变美了,学校变得整洁了。”黄国程说,有时自己站在工地里,看着正在修缮的校舍、村里的篮球场,就会想起小时候的生活。从他脚下的泥巴土路,到能供一车通行的水泥路、能供两车会车的沥青路。十年来,安徽省村村通、组组通的道路农村路网体系不断完善,黄国程脚下的路也越走越远。“能让公司跟着我干的百十号人吃上饭,在这里扎下根,就是我现在要做的。”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