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粽子在哪里出土?”“你们知道距今4000年的面条是什么样的?你们心目中的考古人是干什么的……”3月8日下午,“发掘辉煌历史 传承灿烂文明——第二届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第三场活动在合肥师范学院附属西安路学校举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让平队长以“考古:发现过去,探究生活”为主题,带领同学们走进考古的世界,了解古人的衣食住行,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追寻古代文明考古工作者并不神秘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考古人是什么样的?”活动一开始,秦让平的问题让不少同学高高举起了小手。考古人都是冒险家吗?考古人是身怀绝技、随意进出古墓的俊男美女吗?“大屏幕上这三张照片中,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历史上著名的考古学家。”秦队长告诉同学们,考古人不特别,也不神秘。“考古人是千千万万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保护文化遗产、追寻古代文明,奉献时间、汗水、智慧和力量的普通劳动者。”
考古到底是干啥的?考古挖恐龙吗?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小小地争论起来。“考古挖的是文物,恐龙不算文物”……秦队长告诉同学们,考古学是通过对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进行发掘和研究,追寻和探索古代社会和历史的一门科学。“简单来说,考古是发现人类自己的过去。人类出现前恐龙早已灭绝,所以考古不挖恐龙,挖恐龙是古生物学家的工作。”
近年来,一些盗墓题材影视剧和小说火爆一时。那么考古和盗墓有区别吗?“我觉得不一样。”四(1)班的喻泓睿觉得:“考古是为国家发掘历史的,盗墓是偷偷摸摸的。”
“这位同学说得对。”秦队长告诉同学们,考古从性质上来说,是科学研究,而盗墓则是犯罪行为。考古是通过细致的发掘和研究,获取古代人类遗留下的信息。而盗墓则为了获取利益,粗暴地破坏珍贵文物。“从结果上来看,考古传承文明,整个社会共享考古成果。盗墓则会造成文物流失,被少数收藏者非法占有。”
秦队长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考古使用的各种工具和考古工作的一般程序。“考古原来要用到这么多种工具啊。”“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些田野上的‘小方格’,原来它们有这么重要的作用。”生动有趣的解读让考古不再神秘,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讲述有趣故事
考古揭秘古人衣食住行
古代人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里,怎么出行?秦队长通过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为同学们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图景。
新石器时期出土的陶纺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质纬刀、江苏吴山草鞋山遗址出土的葛布,这些文物都证明,在中国纺织有着悠久的历史。秦队长告诉同学们,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轻如蝉翼,重量不足50克,可以看出当时的纺织水平已经非常高超。“通过唐代陶俑、壁画及绘画中人物的服饰,能够看出当时人们生活的自信开放。”他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件安徽南陵铁拐宋墓出土的衣物,“白加黑”的配色,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时尚。
“舌尖上的中国古代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水稻起源于中国。考古人员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驯化稻,距今1.8-1.4万年。”秦队长主持发掘的肥西三官庙遗址,也出土过水稻及螺蛳壳。青海喇家遗址一碗距今4000年的面条、南陵宋墓出土的最早的粽子实物、嘉峪关汉代烽燧出土的一只2000多年前的野猪蹄、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点心……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在文物中也能得到印证。
“从穴居来,到广厦去”。秦让平通过繁昌人字洞遗址、东至华龙洞遗址、西安半坡遗址,以及汉代陶楼、汉代画像石等遗迹、遗物,带同学们了解古人如何居住。安阳殷墟发现的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新疆高台出土的实心木轮车等,则反映了古人出行方式的演变。甲骨文记录的“三千多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同学们听得入了神。有同学小声感叹:“古人可真是太聪明了。”
■考古和“我们”
增长知识、提升品位、传承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秦队长告诉同学们,对公众而言,考古可以增长知识,提升品味,是一种与古人对话的途径。“通过考古,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过去,发现已经在时间线上消失的生活,与今天仍然保持着强大的联系。考古还可以传承文化,了解我们从哪里来,会更清楚要往哪里去。”
身边的考古遗迹、珍贵的文物、有趣的故事……不时响起的掌声和笑声中,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很快进入了尾声。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积极抢答,现场气氛热烈。“考古专家怎么知道地下有文物?”“文物这么珍贵,考古工作者挖的时候弄坏了咋办?”“突然发现了文物,我们该怎么办?”还有“小问号”现场采访起了秦队长:“做一名考古工作者,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七(4)班的王梓瑞一直喜欢历史,秦老师的分享让她对古人的“衣食住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000年前中国就有面条了,考古太有趣了。”四(1)班的喻泓睿课后拿到了秦让平老师的签名,兴奋不已。“秦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听完我才知道,原来古代就有粽子了,居然跟我们今天吃的粽子如此相似。”他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以前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特警,现在想当一名考古工作者。“我觉得他们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孩子们喜欢听,我也很开心。”秦队长表示,通过活动感受到孩子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浓厚的兴趣,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有思考,能提出问题,令人非常欣慰。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热烈欢迎。作为考古工作者,我们也非常乐意与同学们分享,共同发现考古的魅力,追寻人类的过去,展望我们的未来。”
“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活动孩子们已经期盼了一年。”合肥师范学院附属西安路学校校长徐年乐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活动把考古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追溯古人的“衣食住行”让同学们感受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通过安徽考古走进中小学,孩子们更加热爱祖国,也更加热爱家乡。”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武鹏
周梅 任逸玮 杨雪骄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