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观察研究黄山短尾猴时不干扰其原有生活,安徽大学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本着可持续科学利用原则和动物学原理,通过食物招引、自然识别、谱系构建和行为测量等,创造性地开发了野生动物非干扰的定量观测研究技术。“这项技术使得野生短尾猴成为可看、可控、可用的自然资源,也促进了黄山的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据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夏东坡教授介绍,随着研究深入,研究人员发现黄山短尾猴的繁衍和人类差不多,于是给定向观察研究的黄山短尾猴群体按照性别、辈分起了名字,建了家谱。
“基本上是遵循人类起名规律,公猴的名字比较男性化,雌性猴子名字则比较女性化。”其中,有个猴子家系是叶姓,按照“春夏秋冬”的方式命名;另一个猴子家系是头家,头家又分为两个支系,一个分支是以“春夏秋冬”命名,另一分支是以“荣华富贵”命名。
黄山短尾猴用“架桥”讨好“上司”
根据安徽大学研究人员的多年追踪研究,黄山短尾猴是母系社会。“也就是说,母猴自出生后便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群体里,而公猴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离开原先的群体,然后到别的群体中,通过争夺猴王取得交配权。”据李进华介绍,这种方式和人类社会防止近亲结婚比较相似,为了更好的繁衍后代,通过争夺猴王的方式优胜劣汰,把优质的基因延续下去。
由于这种竞争机制的存在,黄山短尾猴群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比如,猴王是老大,其余公猴分别排在后面……”李进华告诉记者,猴王在一个猴群中享有70%的交配权,因此,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出王后、贵妃、嫔妃等。较高等级的公猴还能根据排序顺位,与部分母猴形成一段时间的临时配偶关系。
“这种等级制度最明显地表现在进食方面。”由于观察研究的需要,研究人员会定时给这些猴子投喂玉米粒。“只要留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猴王和王后等进餐时,总会有一些猴子远远地观望。等到猴王用餐完毕,它们才能去捡拾‘残羹剩饭’。”另外,这些地位比较低的猴子甚至还要在“饥荒”时为猴群觅食,在夜间站岗放哨。
虽然猴群等级森严,但群员之间也有友爱和亲善,一般会通过“理毛”的方式表达。“比如,互相理毛,表示友好,或者是交配前的暗示。如果打了架,也可以通过理毛达成和解。”据夏东坡介绍,黄山短尾猴群员的相处方式与人类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最明显地体现就是“宠娃”。“小短尾猴在猴群中绝对是妥妥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母猴24小时将小猴抱在怀里行动,其他群员也是每时每刻关注着小猴的安危。”
据悉,此前有一位研究人员在观察小猴时,无意中用手指了一下小猴,距离其十米远的一只成年猴子瞬间窜至其眼前跳起,四肢同时出击,将研究人员推开……最后,硬生生在这名研究人员肚子上划了一道血痕。“除了宠爱小猴,部分地位比较低的猴子甚至还会通过‘架桥’(意为用一只小猴子来搭建猴子之间联络交流的桥梁)来讨好比自己等级高的个体,以加强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并稳定自身在猴群中的地位。”夏东坡告诉记者,黄山短尾猴非常聪明,地位低的猴子在觉察到猴王“宠爱”某只小猴子时,就会重点关心照顾这只小猴子,以此来博取猴王的器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王素英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