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
2024年11月01日
美丽安徽
第7版:

轩辕峰下

■安徽册页

项丽敏

99户人家

村子在黄山轩辕峰脚下。

带领我们上山的村长说,这村子只能有99户人家,如果多出一户,就会有一户人家要灭掉,不明原因地,全家老小一个接一个死去。

“多出的那户为什么不迁到别处去?”有人问。“谁也不觉得自己家是多出的一户,谁愿意搬呢?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那些房屋田地、家禽家畜,谁家也舍不下啊。”

想想也是,人毕竟不同于鸟,打开翅膀就能走。即使是鸟,迁徙之路也是充满艰辛的,死于途中的候鸟太多了。再说了,村里别人家都不搬,为什么偏要自己家搬呢?

人总是有种侥幸心理,即使活在死亡的恐惧中,也觉得祸事只会落在旁人身上。

“为什么只能有99户人家,多出一户为什么就不行?”又有人问村长。

“也没人知道原因,反正是到了一百户就得少一户……嗯,可能就像你们城里的电梯吧,只能装10个人,就不能装11个,得退出来一个人,电梯才能动得了。”

“村子现在还在吗?有多少户人家?”

“早荒掉了,田荒了,地也荒了,就只剩下一些破房子和屋地基在那里。”村长顿了一下又说,“也不止这个村,很多村都没什么人了,手里一有点钱就去城里买房子,搬走了,现在村里种地的就只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到过年时才回来,过完年又走了。”

“没关系,只要山还在,不会总是荒芜下去的,总有一天,城里住不下也养不了那么多人的时候,人们就会回到村里来。”

说到底,城市也是一个大村子啊,一个只能住那么多户人家的村子。

黄帝坑

黄帝坑是村名,村长家住在这村里。

起初我听成了黄泥坑。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叫黄泥坑是适宜的,就像乡下孩子,取个老实巴交的名字,与出身相符,才是好的,孩子也压得住。

但它偏不是黄泥坑,而是黄帝坑。

在乡间,村庄名字都有来历。以姓氏给村庄命名的,通常与最早落户的人家有关。也有以河流,或以物产给村庄命名的,比如香溪、桃河、蜜坑、荷花坑……

也有来源于古老传说的。

村长说,这黄帝坑的村名,就跟最早的部落首领——轩辕黄帝的传说有关。  轩辕黄帝有炼丹制药的癖好,好结交法师道士,一心想炼出能登入仙界的丹药。法师说炼这丹药,得把丹炉建在绝无人迹、与天庭相接的山上,釆那里的仙气、仙草、仙木、仙水,在丹炉里熬制九九八十一天,方能炼成。

黄帝派人访遍全国,最后选中黟山,也就是后来的黄山,带了法师道士俩人,住在峰顶山洞,修建丹炉,专心炼起仙丹来。从春到夏,三人轮流看守丹炉,在仙丹炼到第八十天——眼看还有一天就要炼成时,轩辕黄帝突然警觉起来,担心法师和道士起坏心,趁他不注意,把炼成的仙丹吃了。

黄帝抢先一步,抓起仙丹,吞了下去。吞了仙丹的轩辕黄帝双腋生风,腾空而起,仙鹤般直上云端。可还没等他在云端坐稳,忽然一沉,跌落下来。虽只差一天,仙丹还是没炼到火候,没能把黄帝变成神仙。

黄帝落下时,硬生生把地面砸了个坑,后来人就把这里叫黄帝坑了。那座炼丹的山峰,也因此叫做轩辕峰。

白鳗

轩辕峰下有座碧山,山里有白鳗。

白鳗是山中和尚买来的。和尚某天在街上化缘,听到有人喊他法号,循声来到卖河鲜的人身边,见一条白鳗把头高高抬起,嘴张着,黑眼珠子盯着和尚,仿佛在说,救救我,救救我。

和尚将白鳗买下,带回碧山放生了。那条白鳗后来就生活在这山里,有了许多后代。每天早晚,寺庙钟声响起,白鳗和它的孩子们从河底洞穴钻出,头高昂,望着寺庙方向,直到钟声隐去。

碧山的山民们知道白鳗的来历,从不捕捉。进山朝拜的人更不伤害它们。白鳗就是这山里的神物。白鳗也不怕人,听钟声时,人们走到它身边,白鳗仍是不动,头昂着,入定一般。

那个带白鳗进山的和尚活了一百多岁。又过了近百年,发生了很多乱糟糟的事,总是在打仗,打来打去,还进来了太平军,抢东西、烧房子、杀人。

没有人,这寺庙慢慢颓塌了。不过碧山里面还是住着几户人家,有时想起白鳗,就去敲几下残钟,看看它们还在不在。那些白鳗听到钟声,仍会从角落游出,浮在水面。

又过了一些年头,世界似乎平静了点,进山的人变得多起来。各种各样的人进到山里,砍树、挖树桩,把河里好看的石头掏出来,搬走了。

有两人得知山里有白鳗,听到钟声就会钻出,起了歹意,想用这方法诱白鳗出洞,捕捉,卖个好价钱。起初他俩有些害怕,不敢下手,据说这白鳗有灵性,是山里神物,捉了会遭报应。可贪欲这个东西很顽固,就像野草,长进心里后,很快蔓延成片,牢牢抓住你的心。有天傍晚,他们先灌下一壶酒,一个提钟,一个拿网兜和木桶,进了山。

后来怎样呢?村长讲到这里,一行人中最小的孩子问道。

后来么,这两人再也没有走出山,连同他们带的东西,全都不见了。村长接着说:村里老辈人说,其实早先也有人起过歹意,想抓白鳗,结果也是这样,进了山就不见人。

孩子说道。那现在这山里还有白鳗么?

有是有,但很难看到了,就算敲钟,白鳗也不出来了,不过隔个一年两年,总还有人看见白鳗,在下暴雨的前两天,有时看见白鳗的头,有时看见白鳗的尾。

下暴雨时,山里河水会变得特别浑浊,有腥气。老辈人说,这是鳗神在提醒山下村里人,要发洪水了,不能再进山了。

携带河流的石头

在一户人家院内见到一方巨石,村长说是从轩辕峰下的河里捡到的。

这样大石头,用一个捡字,似不合适。但在本地人听来,又是合适的,明白是找到的意思。粗略看去,石头也并没什么奇特,朝上一面有个凹槽,像洗脸盆——也真可以放一盆水进去,洗洗脸,净净手。

村长引我走到它另一边,说你闭上眼,用手摸摸看。闭眼,用手摸,石头质地有些柔软的,仿佛会随着手的力度变化形状。感觉到它的温度,是上了年岁的人掌心的温度,不那么热,也不那么冷。略微的粗粝,毛糙,也是上了年岁的人手掌常有的。但它又很饱满,结实,如同被风吹过的乡间女子的面颊。继续抚摸,一层一层曲线,朝一个方向伸延,有明显的起伏感,还有股混沌的力量感,似乎手中抚摸的不是石头,而是一条正在推动波澜的河流。开眼看,石头侧面确实有如流动的河水,是天工所造的流水塑像。

村长说这石头原本拦在河的中间,从山上淌下来的水流不停地冲刷它,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后,石头就变成现在这样,像一方河流的化石。

那条河里的石头大多这样,身上保留着水流的印记,携带着河流的形象。

想想,还真是挺有意思的,这里面隐藏一种深意。但这深意又是什么呢?一时说不清。

亭子与李白

出村时,经过一座亭子。之前进村也经过了它,坐了片刻,很有几分古意。

亭子是徽州常见的廊亭,建在桥上。桥是单拱石桥,在徽州也常见。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这样的桥。桥上大多有亭,供人躲雨,夏天的时候可在此吹风,纳凉。

在过去,廊亭里还有专门煮茶水的人。煮茶人是义工,不收茶资,路过的人渴了,邀进来喝一碗茶,闲闲聊上几句。

不收茶资,煮茶人靠什么过日子呢?煮茶人通常是村里较穷的人家,家里没劳力,也没多少田地,村里执事便从公费里拨点银两,到年底,用红纸包上,给煮茶人家用。

煮茶人也可算是村子的看守者。进村子是必须要经过廊亭的,来的若是陌生远客,煮茶人就得拐着弯将对方的来路摸清楚,探明来意。

进村的桥和亭子也都是有名字的,名字刻在青石碑上,石碑砌在桥边上。

眼前亭子叫问余亭。当村长说出这个名字时,我再一次听岔了,听成了问鱼亭。这名字太有意思了,我说,想想看,一个人站在桥上,向水里的鱼儿问询另一个人的消息,或者……

不是那个鱼,是人字头的余。没等我说完,村长打断了我的即兴想象,然后伸手,指着桥边石碑。

村长说这廊亭名字也是有来历的。李白当年上黄山,走的就是这条路,当李白走到岔路口,不知该往哪边去时,正巧一位姓余的村民——也就是廊亭的煮茶人出来了,李白向他问路,之后又被请进亭子喝了两碗茶,聊了半晌再分别。

原来李白是从这里上的黄山啊!年轻姑娘感叹。谁知道呢,也可能是后人编的故事吧,为了借名人的名气。我低声道。

我的话被村长听见,转过头,很认真地说,这不是编的,李白真的来过这里,还留下了一首诗,就是那首写白鹇的诗。

写白鹇的诗?对啊,诗句我记不全了,只记得题目,叫《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年轻姑娘拿出手机,当即搜索这首诗。还真有,并且还有序文。

姑娘把序文读了一遍,又把诗读了一遍。我只听清了最后四句: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村庄之骸

如果把村庄看成一只动物,那么人就是它的肌肉,河流就是它的血管,田地是它的内脏,道路、房屋就是它的筋络骨骼了。

这只动物由幼崽慢慢长大,长出结实的四肢,身体比原来大了几倍、十几倍——终于长成一只庞然大物。

当它还是幼崽的时候,山林里源源不断的物产是足够喂养它的。而当它长成巨兽,有着惊人的食量,山林的供给就变得紧张了。何况还有外来的、更为凶猛动物频繁地掠夺。

山林开始荒芜,一切来不及长大就被它吞入腹中,而这仍然不能满足它的需求。它的胃仿佛有一个饥饿的洞,总是难以填满的洞。

几百年过去了,一千年过去了,它变得衰弱,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活力,肌肉萎缩,骨骼老化,内脏也开始衰竭。

贫瘠的山林再也不能供养它,它倒下了。

当它倒下,山林就恢复生机了。树木多了起来,鸟兽昆虫又开始生长繁衍。种子有了发芽的时间,花朵有了开放的时间,蜂蜜有了酿造的时间,果实有了成熟和落地的时间。

它也像一枚落地的果子——像一切失去生命的生物那样,腐烂,庞大的躯体被大地吸收,慢慢消失。

消失到后来,也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比如骨骸。它留下的骨骸就是村庄那由石板垒起的道路、桥梁、井台、房基。此外还有石质的器物——石磨、石碓、石鼓。

石头是村庄最为坚硬的部分。村庄消失后,记取村庄过往,证明它存在过的,就是这些石头了。

当我们这一行由村长领着,走在青石板古道,看着两边长满青苔、灌木的石头屋基,听他讲述这里曾有过的村庄生活时,也像在听自然类节目中,一只巨型动物的成长,在丛林中生存以及消亡的故事。

安徽商报社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镜像  
2024-11-01 ■安徽册页 2 2 安徽商报 c1057847.html 1 轩辕峰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