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4月18日头版报道 “徽州之藏,江南无以逾之。”徽州文书档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学界被认为与殷墟甲骨、战国秦汉简牍、敦煌遗书等具有同样历史价值。
安徽省黄山市是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在各级机构和民间散存大量的徽州文书档案。近年来,当地对徽州文书档案进行不断抢救与保护,但仍面临监管体制不健全、文书流失毁损等问题。为此,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黄山市徽州文书档案保护条例》,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仅30条,直奔主题,形式简明。
这只是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小快灵”立法的一个生动缩影。除文书档案保护条例外,还有古城保护条例、古建筑保护条例、农药安全管理条例等十几部有针对性的“小快灵”法规,紧紧围绕风景名胜、徽文化相关的特点,化繁为简,急用先行,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为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这样的“小快灵”立法还有不少。
“这些‘小快灵’法规篇幅不大,但立法目的明确,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一部法规解决一个问题,将‘立得住、行得通、管得了’贯穿立法始终,对完整保护徽州历史文化、景区资源、风貌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黄山学院法学副教授郑文兵说,黄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颁布的一批体现地域特征、人文特色的“小快灵”法规,让徽风徽韵在依法保护中得到更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