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还在康复中心康复的孩子不同,9岁的龙龙已经跟着爸爸回了老家淮南。龙龙是一个听障的孩子,但一直到5岁才被发现,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治疗时间。
“小的时候身体就弱,先天性巨结肠,先是保守治疗,后来又开刀,在医院折腾了快两年。”龙龙爸爸徐锦东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龙龙的妈妈是一名聋哑人。龙龙快2岁的时候住院治疗先天性巨结肠,切除了十几厘米的肠子。“当时检查的时候,好像还说他听力正常。但孩子当时小,不会说话,我们也没太注意。”后来徐锦东和妻子闹离婚,龙龙跟着妈妈回了贵州老家。6岁的时候,才把儿子接回身边。“接回来以后发现他不会说话,开始以为换了环境,听不懂方言。”后来徐锦东发现,大声关门,盆子掉在地上,龙龙都没有任何反应,跟他说话也不回答。带去医院才发现他双耳耳聋。
2019年,徐锦东带着龙龙来合肥,装上了人工耳蜗,在春语儿童康复中心进行康复。由于错过了最佳的时间,龙龙的康复比年龄小的孩子要难得多。徐锦东带着龙龙和母亲在康复中心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为了维持生计,他在一家垃圾处理厂找了一份工作。徐锦东自己也是残疾人,左手少了四根手指,能找到工作不容易,收入不高。为了省钱,龙龙奶奶每天出门捡破烂,在超市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回家,几乎从不买菜。2020年冬天,龙龙的个训老师到出租屋家访,发现家里一贫如洗,只有一床垫被,一床盖被,非常难过。家访后的第二天,康复中心给龙龙家捐了两床被子和2000元钱,段老师每个月还从微博的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龙龙。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龙龙已经可以说简单的词语和短句,虽然口齿不清,但已经脱离了无声世界,能够与人简单地交流。
2021年9月,徐锦东被诊断出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没有办法长时间站立行走。工厂干不下去,全家人没有了收入。尽管有政府民生工程支持,徐锦东依然觉得难以坚持。无奈之下,2022年初,他带着龙龙和母亲回了淮南老家。
回家后,龙龙的康复成了难题。“本来想着平时多跟他说说话,自己教,但我们自己也没有文化,实在教不好。”9岁的龙龙目前只能在一所幼儿园上学,因为听不清老师说话,又表达不好,脾气越来越暴躁。徐锦东跑了几趟县城,也没找到合适的康复机构,打算今年9月,先让龙龙上正常的公立小学。但他自己心里也清楚,龙龙的听力和语言能力,远达不到能正常上学的程度。
但这已经不是最紧要的事,最紧要的是生计。徐锦东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目前父子俩靠政府低保维持生活。最近有亲戚介绍他去江苏收废品,他想先去试试。“开三轮车,不用一直走路,也许能干得了。”至于龙龙的康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龙龙的老师们一直关注他的情况,感到很焦心。合肥市蜀山区春语儿童康复中心办公室主任蕾瑜介绍,对中心出去的听障孩子,老师们会提供义务的跟踪服务,直到18岁。龙龙在外地,目前老师们只能经常打电话,通过网络给龙龙上一些线上课。但对于听障的孩子来说,线上课效果有限。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孩子理解不了别人说话,可能会出现反应慢、自卑、行为偏激等情况,长大后很难融入社会。“中心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个孩子,但难以支撑整个家庭,我们也感到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