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好好
我的土家族老友冉正万,二十年前,我们在遵义的夜晚街边吃烤洋芋,蘸干辣椒面,喝正万太太泡的杨梅酒。那是一个金黄的深秋,白天我们去一座山又一座山里面的一个小村庄,正万说带我看一间纸坊,纯手工制作,蒲草稻草竹子在巨大花岗岩池子里,记得有个车水轮挺立,像画一样,但那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工具,这间纸坊生产的是最老式的黄表纸,祭祀用。穿过纸坊,我们又走入山林,踩过田埂,进入村庄,农户人家的大院里堆满了正在晒的玉米,正万说,有个老磨盘,这次想买回去,放在楼顶当茶台。喊来五六个壮年男子,他们合力把磨盘抬到车上。正万家楼顶做成花园,常有猴子结伙爬上去找吃的。磨盘是青灰色的花岗岩,有年代的磋磨痕风化痕,茶杯放在上面,注入遵义红茶,四围翠山清灵灵地聚拢到心上,黄昏的光芒“哗”地给群山镀金,时光平宁,人间祥和,与一百年前“夕阳如血,苍山如海”之伟人的砥砺交叠,心中有奔腾和惊悸之感。
二十年一弹指,我又来到了遵义。中年的我和中年的正万都经历了很多事,他的长篇小说《银鱼来》《纸坊》《纯生活》早已面世,获得林斤澜文学奖等多个重要文学奖。我呢,刚刚出版了第二十二部书,籍籍无名,但始终沉浸在文学的微醺里,个体命运的跌宕沉郁在历史的大书里几乎只是一粒尘埃。
新舟机场出来不多远的新舟镇沙滩村,正万说,著名的遵义沙滩文化就在这里,我们要去拜谒的是曾国藩四大弟子之一、清代四大外交官之一的黎庶昌。他的直系孙,也是世祖黎朝邦十五代孙,家有兄弟姊妹三人,大哥黎铎在遵义师范学院做教授,是一位文化学者,二姐在村里酿酒养鱼写诗开民宿饭店,三弟守着祖宅地经商书法,近年和妻子一起重振“锄经堂”,藏书来自全国和海外,已千册之多。“锄经堂”是黎氏家族1601年由四川广安迁徙至遵义沙滩故庐之名。“锄经”有晴耕雨读传家兴邦之意。回首昔年,有一个惊人的数字,1884年,黎庶昌创办的“拙尊园”,藏书达十七万册。正万告诉我,黎庶昌从日本回故乡守孝后任重庆海关关长,不再远行建立拙尊园收藏的十七万册古书,在特殊年代一把火焚烧殆尽。唯有唏嘘能够形容听闻时的心情。今日的“锄经堂”是遵义传统平民建筑,木结构青瓦片,安详朴实,屋内挤挤挨挨全是满当当的书架,墙上书法作品林立,也有先祖书法碑刻摩崖影印。三弟拿出访客本让我们填写,时间人名单位职业,他说,这个记下来以后看会格外有纪念意义。几位黎家的老人坐在侧屋门前,猫狗在脚下仰面酣睡,他们摇着蒲扇笑眯眯说话,常常又是安静的,只这一画面就能想见黎家礼仪之源远流长和人人践行。二世祖黎怀仁倡议族人:凡百所为,敬恕而已。黎国士:率族人以礼法。黎恂:立不跛,坐必庄。黎恺:笃于孝友。沙滩文化另两个最重要人物是“西南巨儒”之称的沙滩文化第三代传人郑珍和莫友芝,合著《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第一”。他们二人遍访遵义山川村落,重视经济,关怀民生,考证溯源民俗风物,博考周密,文笔典雅,体例轻盈,是一骑绝尘之佳作。我站在黎家老宅院里,柑橘正青,高粱沉甸,望见乐安江就在脚下流淌,它是长江水系乌江湄江支流。往事如烟,先贤如梦,明万历,世祖黎朝邦随平播大军入播,选定乐安江畔沙滩合家定居。历史的月光下,黎氏家族近五百年来英才辈出,发出河水的白浪激澈和青山回响,因此有了:贵州文化看黔北,黔北文化看沙滩。
夜里,正万带我去遵义新城一位叫骆姓文友家里喝茶,他是一位诗人,作品发表于《诗刊》《山花》等刊。家在一楼,院中数盆艳红三角梅正热烈绽放,一轮满月升起在群山之上,是日阴历五月十五。竹篾帘布置的茶室清芳雅正,“凤出高岗”书法作品高挂在墙,古雅迥劲,诗经:凤凰鸣矣,于彼高岗。遵义有县名曰凤冈,曾并入湄潭县,属武陵山区。文友为我们沏茶,搭配的是正在上市的本土大杨梅,甜蜜微酸,浆汁畅快,想起二十年前我和正万在遵义街边喝杨梅泡酒配烤洋芋,就仿佛是昨夜的事,人生如梦,白驹过隙,窗外苍山如海,多少英雄人物永不湮灭。茶自然是遵义红,发源于民国时期湄潭,曾叫湄红,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搬迁至湄潭,发扬光大了茶种植的专业技术,如今茶区扩大到凤冈余庆道真正安务川习水。它的妙处在于汤色红润,泛冰糖甜,温和馨香,回甘清正,绝无燥烈。文友说,遵义茶区海拔一千到一千五百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热气候,位北纬27度,是茶树生长的最佳纬度,与印度大吉岭福建武夷山同处在世界三大黄金产茶带。文友喜欢正万的《银鱼来》,从书架上取书,请正万签名,完成了一本书从慕名心起到新华书店买来后的闭环。
《银鱼来》里最惊心动魄的是红军的故事。当年红军在黔北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转战三个月之久,正万说,被俘虏的红军分派到各家各户,代为看押,有的人家冒着生命危险送红军到贵州边界放行,有的人家残忍杀害红军,推入天坑或用镐头锤杀。共产党人是来救世的,开明绅士都看到了这一点,太平洋药房老板谌明道出城欢迎红军的到来,那一天是1935年1月7日。解放后,谌明道带头公私合营,担任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这样的人物还有布依族首领陆瑞光,1937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彝族首领小叶丹,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
夜色深沉,茶叙酣畅,我们起身道别。身处遵义,“遍地英雄下夕烟”之境总会浮起,有文有武,浩然正气,流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