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宏
白露,两个字有清凉意。白莹莹、亮晶晶、圆润饱满的露水,像天地与节令合力凝成的白色珍珠。原野上,每个草叶上都噙着几滴、滚着几滴、落着几滴。节令,光华闪闪,使得田野多出了一种贵气。
贵气而不张扬,只是默默浸润。秋天,就多了一种深厚明澈的气象,是自自然然的,清清透透的,不逢迎讨好,不卖弄青春,让人窥见了光阴的底色。
《本草纲目》中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白露日的清晨,将野草植物上的露水收集起来,烹茶煮酒,那是多么雅致而悠闲的事啊!
白露时节,显露出了秋忙的苗头。镰刀的刀刃,闪着露珠一样的寒光;右手握镰刀,刀刃接近谷秆底部,轻轻一声“嚓”,谷秆齐刷刷断了。一阵浓郁的鲜香,涌出来,是那种原香,毛香,让人幽幽融入其中的宁帖之香。
“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陆游的这句诗,则散发着“早稼”“秋茶”的特殊鲜味。采茶小妹,伴着叮咚流泉从山中来,被露珠打湿的乌发还未干透,翠绿的茶叶在笼匾里散发着芳香。她站在村头,就那么脆生脆气地一喊,秋光如泼,瓜果香透,秋天的精彩徐徐展开。
在北方,“处暑找黍,白露割谷”,谷和黍,就在白露前后成熟。一个垂穗低首,一个散辫齐腰,有一种温情而慈悲的姿态,像黄土地上无邪的山野女子。
在南方民间,有过“白露节”的风俗。人们采集十样白食(白色食材),烧煮炒炖烤熘蒸拌焖,“十白”争芳;一则尝新吃鲜,二则滋阴润肺,强身健体,精神百倍地迎接渐渐寒凉下来的日子。
“十样白”,是哪些?白露时节,白色的食材,一拨拨下来:雪藕、莲子、银耳、薏仁、山药、芸豆、百合、白果、白鸭(白毛鸡)、白木槿、白茄、白萝卜等等。巧手厨娘做个“十全大白”宴,不是难事。如猪头肉烧百合、羊肉炖山药、银耳薏仁汤、清蒸嫩芸豆、醋酱热浇白毛鸭、莲藕炖排骨、白木槿炒蛋、白果虾仁……随便一划拉,四荤四素八大碟已经布上了桌。
在民间语境里,“三六九”啊、“十二”啊,不一定是确数,基本就是“多”的意思。“十”呢,是“完备、齐全、丰盈、到达极点”之意。南方“十样白”的盛宴我没有亲见,实际状况如何,不敢猜测;但我想,这个风俗,实际含纳着天地万物与人的和顺之意:赞天地之化育,顺天时而生存;又暗合养生之道。白露,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地面的水汽结露开始增多;且此时秋风送爽,人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皮肤干燥的“秋燥”症状;而白色食物,多性平味甘,略偏寒凉,正好滋阴润燥。中医说,白色入肺,五脏中的肺对应五色中的“白”,在季节上对应到秋季。所以,讲究以白色食物来预防秋燥。
太阳南移,渐失烤灼之感;秋光不减,依旧朗朗照耀。大地上,湖泊里,园圃中,黄白的果品菜蔬与鱼虾皆已成熟。人居天地之间,上承秋光,下采果蔬,与天地合德,与岁时同序,也算朴素的哲学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了。
北方有“七月半,扒出来看”的俗语。白露前后,庄稼大部分接近成熟;那些地下作物,熟到什么程度了?是否可以尝鲜了呢?在没有大棚和反季蔬菜的日子里,人们对此充满了盼望。
于是就尝试着扒一点。年年白露,年年扒,扒一点看看、尝尝;花生啊,红薯啊,天时节令赐给的新鲜馋嘴儿,真是难得的口福!
扒出来的一点点,甜甜牙齿香香嘴儿;而更为丰盛的收获,还在季节深处。土地之“贵”,就在于此。默默酝酿着,储蓄着,生长着。越是盛大的美,越是克制着,不屑于喧喧噪噪,弄出动静来。